除五虎上将外,蜀汉还有哪些武将比较能打?仅有6人,姜维难上榜

发布时间:2025-07-15 02:32  浏览量:2

五虎上将的名字常年高悬榜首,但冷静细想,蜀汉这种站在乱世漩涡中心的大国,要是手里真只有五个能打的武夫,那也太寒碜了?纸上谈兵谁都会,可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很多能人悄悄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锋利。其实还有一拨人,靠着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名气,偏偏没熬上“五虎”的招牌。到底是走了运还是运气差?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李严这个名字,不少人只是昙花一现地瞄到过,真要坐下来摊牌,他凭什么被挡在五虎大门外?大概是入蜀较晚,底层的人情世故不熟,反倒让他成了“局外人”。可问题来了,论武艺,李严丝毫不差!刘备刚搞定益州的时候,黄忠先去试了一轮,结果打了半天拉不下脸,黄忠算什么水平不用废话,结果这场仗,诸葛亮直接表示不用武力解决。胆略不谈,仅看打仗,李严毫无疑问能单挑黄忠。说他是“准五虎”,其实也没人敢直接反对。只是风口浪尖,他站得不够高而已。到底是天意还是人为?也没人能解释。

倒是关平,总被冠上“被低估的养子”名头。秉承家风,背后又是关羽那座大山。不服气?看襄樊,那场天下皆唏嘘的庞德抬棺一战,是不是江湖上传出来的都差不多?可关羽年纪大了,更多带兵,缺少一对一的拼命。关平主动请缨,庞德压不住他。评头论足容易,有人总拿关兴和张苞比,可那会儿,关平其实已经“准关羽”级别。有人说将来他若不早逝,极有可能超越父亲。不服也行,说到底未来是个伪命题嘛。

魏延流传在网上的说法太多,真假难辨。可一点很扎实:北伐时期,谁坐实了蜀军“第一猛将”?魏延!诸葛亮倚仗的武力担当,蜀地群臣里没人能跟他抢位置,嘴上不说,心里都认同。不光能打,能领军,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只是和五虎那帮人对比,始终感觉气场差了一口气。风头过早被定型,事后评价似乎也参杂太多后人的情绪。北伐阵地,魏延几乎是压阵神兵。可到底什么地方限制了他?还是以前人太爱用五虎这标签,没留出余地?

再往下说,关兴和张苞,两个“子承父业”的牌面人物,大家总是喜欢谈论他们可惜早逝,说的多了,倒像是为蜀汉的困局找个情感出口。其实事实也摆着:父辈出事后,关兴、张苞确实扛起了年轻一辈的大旗。作为“二代”,他们在北伐里亮过针尖。诸葛亮越发器重这俩:“再小也能长成参天大树。”只可惜剧本安排得毫无转圜,刚冒头人就没了,电影都没这么狗血。诸葛亮“栽树人不见树成”,最终北伐节奏就此停滞。只说他们各自的实际能力,“能打”绝不是空话;换跑道,在别家很可能直接就是头牌,蜀汉就太短命。

提诸葛尚时,大家下意识还是要往姜维身上靠。毕竟,姜维这人顶着“唯一接班人”光环,后世争议也不少,拼命强捧也好,有人质疑他徒有虚名也算正常。姜维要是空降能打榜单,肯定话题不小。可仔细顺着线捋下去,姜维在蜀汉后半程,多数是作指导员,不常上“前线”玩命。少有以一当十的“单兵作战”,所以他的实际战斗力,有点雾里看花。诸葛尚反而打出了震撼性的一仗。邓艾挥军而下,前锋邓忠、师纂,那可都是手下厉害角色。结果偏偏是19岁的诸葛尚拆了他们,手底下干脆利落。这多少给压抑的蜀汉残留一丝亮色,青年总是不负众望。要说如果诸葛尚不爆冷死得早,他成就或许真能复制赵云那种传奇。但说姜维沦为工具人,好像多少有点不尊重。他在战略、指挥层面撑了局面,不能说是“不能打”,或许只能说,他的路子不在勇武榜首线罢了。有人非要较真,这种比较就变了味。

奇怪的是,这些所谓“天纵英才”的命运总有点克制。五虎上将之外,那六位名字,一个个都像是被压在时代缝隙里。李严打得动黄忠,后半生却因政治斗争被贬;关平才刚冒尖,命丧麦城;魏延执拗顽强,最后反倒栽在内部纠纷。每一笔的荣光里都带着几分遗憾。关兴、张苞少壮早逝,仿佛上天故意让蜀汉有种“江郎才尽”的苍凉。一代人能撑起来的局面,总被命运砍了一刀。诸葛尚刚打出风头,就死在撤退途中。短短十余载,他们好像各自撕开了历史里不完美的一角。

有人说这些真正能打之人本就不多,是三国风暴的注解。另一些人反倒觉得,只看名册太草率,后台更迭、新旧交替乃是必然。其实你看历史,风云突起的绝不只有榜上几人。黄忠确实被李严逼平,但如果让诸葛尚对黄忠,又怎么比得清?每一代人的武力强悍往往被后人高估,也被低估,人们愿意相信传说,但到底靠不住。

还有意思的是,编故事的人偏爱“五虎”的符号。其实列表之外还有不少打手,像马岱、张翼、廖化,各有亮点,轮换到别家或许也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主力。只不过出风头的机会太少,英雄同样要靠舞台。人说五虎不过是幸运儿,六个“搁板凳”的也能逆风翻盘,谁对谁错其实也谈不上。

这些年的网络争论也有点离谱。微博、知乎、B站上,有人据说考证了每一场战绩的排兵数据,甚至用三国志里复刻对战模型。武将评级那点东西,谁没争过?数据不是万能,有时候战场气氛、指挥链断裂,生死就在一瞬间。数据推不出结局,当年马谡崩盘,和能力强不强关系其实有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本就两套玩法,谁也说不清谁更“真实”。反正没人见过他们真打,聊直播不如凭想象造谣来得热闹。历史只愿意记住幸存者,强者不一定都进了名人堂。

说蜀汉最后失败,是人才青黄不接,可真实情况没人见过。也许那些没上榜、没写进书中的“路人甲”,同样扛过天下大事,只是没被铭记下来。榜单能承载的其实有限。说姜维被挤掉前六,有些人怕是心里都拧巴着不认。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六人组”,谁也没个标准,不信你问隔壁同好圈,能吵三天三夜下不来桌。

今天历史的评判真的就是铁板一块吗?未必。谁厉害、谁平庸、谁被错过,都是风吹浪打之后的余音。那些格格不入的武将名字,可能远比五虎更能代表底层的勇敢和失败。蜀汉这群“能打”的,最后留在了乱世的褶皱里,偶尔翻到一页,落下几个不圆满的字。

这六个人,李严、关平、魏延、关兴、张苞、诸葛尚。排座次没有意义,讲大故事的都不是他们自己。最终谁强谁弱,没几个人能说清,榜单年年变,热闹还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