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谈识人两腮无肉不可交,脸上横肉为凶者,是否有科学依据

发布时间:2025-07-15 13:42  浏览量:2

《麻衣神相》这本书,好像现在说起来已经没啥市场了?许多人听都没听过。可一旦提起“看相识人”,“陈抟”两个字偶尔还是会出现,不少古装电视剧里也总有个长须飘飘、闭目神游的老道,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说你运气来了,一会儿说福祸难料,总让人觉得真假难辨。奇怪,大家表面都不信,转过头私下还有人热衷琢磨眉眼嘴角,甚至在饭桌上评头论足。到底是传统的惯性还是纯打趣,想想真不好抉择!

自古识人难,看相这门手艺,不管你愿不愿承认,总被悄悄传了下来。即使人们嘴上说着“这不科学”,可一旦遇到点复杂人际关系,不免要想一想“这人靠不靠谱”,有些老话也就冒出来:“两腮无肉不可交、满脸横肉是凶相”。你明明不信,结果却总喜欢转念复查,古人为什么要这样总结?

一堆典籍,翻翻《鬼谷子》、《冰鉴》,写得都挺玄,可论系统还真数麻衣道者彻底。陈抟的名气盖过师父,可有意思的是师父的书流传得更广。麻衣道者,那个历史影像模糊的神秘人物,其实主业并非变戏法,说是有道之士也罢,民间似乎更愿意相信他懂点玄门养生、相术识人。那时候讲究“学问在民间”,理也有几分道道。

说相术,唬人的词一大堆。各种高深大气的名头,怎么听怎么不靠谱。可在没有分子生物学和大数据统计的年代,看人、识人的那点学问,就靠观察、提炼、慢慢传。祖辈一代接一代,积累的经验隐在俗语里,一张嘴就甩出来,听着粗糙,细品却不全是废话。你不信,看看身边那些老人——有些人看两眼就能猜你家里几口人,是巧合吗?一知半解的人最爱讲科学,可嘴上说统计概率,一旦赌注落到自己身上,也常常心慌。

“两腮无肉不可交”,这话初听像在歧视。尖嘴猴腮,好像天生带点奸滑的味道?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查查古代典籍,两腮无肉讲的不是单纯长相,而是生活所迫。那年月物质匮乏,能瘦得两腮贴骨,不用问日子必艰苦。话题一转,这又牵扯歧视穷人?其实冷静想,与钱财关系未必直接,关键在于“困苦”。人在困境里,往往斤斤计较,只因手里没有筹码,能忍则忍,不能忍就会有意外。不是所有穷人都滑头,但大概率会在利益面前犹豫摇摆。这种事道理其实不难懂,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谁不想当个君子?只是被现实逼得没了底线。别看现代社会讲人文关怀,古代却简单粗暴,直接一刀切,干脆就别靠近那种人。省心省力,哪怕偶尔冤枉了好人,也没人较真。偏激之中夹杂一分实用性,天知道这个标准若放在今天,恐怕一半人都要被误判。更荒唐的是,如今流行干瘦身材,不少明星女神追着“腮尽颊消”,那套老话便彻底成了个笑话。难道现在帅哥美女都是“不可交”之辈?

话说回来,“满脸横肉为凶者”,这说法多少还有点科学逻辑在里头。有人天生皱纹多,可“横肉”其实不是长胖,是表情过度、面部肌肉频繁紧张拉扯形成的横纹。脾气一急就皱眉瞪眼,久而久之横纹成了脸上的“记号”。所以民间才说,整天发火的人脸上藏不住情绪,满脸横肉说的正是这种常年积怨的样子。不用问,和这样的人相处,小事情容易擦枪走火,谁都知道没必要拿平安作赌注。

但你说那种“横肉”就一定等于凶恶?也未必。毕竟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熬夜多、面对电脑时间长,有些人哪怕脾气再温和,脸上照样容易多几条横纹。再说生活环境不同,习惯也不同。这一套“经验统计”根本无法机械照搬。就连那些号称大数据智能分析的社交软件,也时常识别错人,凭什么认定古人的经验一定靠谱?

只是古人那份小心谨慎、以貌取人的传统,多少有些无奈。对不熟悉的人本能地先设一道防线,即便知道“以貌取人”本身风险不小,心里还是更踏实。这种“风险规避”的策略,虽说简单粗糙,实用层面可能真有一套。看看现在那些敏感热点新闻,失足落魄者做了啥匪夷所思的事,评论区的各种谴责和理解其实都在印证这个道理。匮乏的时候,道德底线往往成了奢侈品。可换个角度,有没有人在温饱充裕时也失去底线?那也多得很!

不能否认,有些老祖宗定下的标准办法,置于当下已难适用。时代确实变了,五官与人品早早脱钩。现代人靠着化妆、整形、健身,随便就能变个模样。那些固执守旧的经验,看起来越来越像段子,大多数时候成了取乐谈资。可人人都明白,习惯养成容易,要彻底放弃“以貌取人”的本能,却也挺难。就像有人喜欢穿正装,有人吊儿郎当。你信不信心理学都有说法:衣着和面相,能潜移默化改变气场,影响别人判断!

游移在真假之间的识人术,传承着,也是被不断改写着。偶尔明显荒谬,比如“耳大有福”这类话,就算听着持怀疑态度,多数人还是会下意识多看两眼。不信?你自己试试,遇到陌生人互相打量时,脸上、耳朵、眉眼总要观察一遍。科学、经验,二者似乎也没什么对抗的必要。毕竟,生活中的判断大多靠第一感受,细致分析永远来不及。

再说到实践。去年深圳某创业公司招人,初试不问学历经历,直接拿照片让8位员工投票。上榜的新人,正所谓“人畜无害面相”,后来接触才知多数偏内向,适应力其实一般。这明显印证了“面相”带来的第一印象影响决策,但真的合理吗?不见得。负责面试的人事主管说,有时候被“可爱面孔”骗到,不得不防。用数据说话,根据2023年国内某企业调查,超过六成人力资源从业者承认“外貌”在甄人用人时有很大影响,尽管法律层面反对外貌歧视,实践中还是无法杜绝。

兜兜转转,看相这玩意到底科学吗?说实话,谁都没法给出确切答案。经验派说多了有道理,理性分析又挑得出毛病。人与人打交道,总要在各种小细节里寻找线索,不管承认不承认,判断力大多在犹豫和主观之间摇摆。而今社会多元,思考识人的方式更复杂,也罢,迷信经验也好,坚持理性也好,反正没人能给个标准答案。

说到底,《麻衣神相》传承的从不是绝对的真理,它更像一面历史镜子,让现在的人看到过去那些看待人世的眼光与现实的隔阂。每个人用的标准都不一样,偶尔矛盾,时而自洽,反正活得自在点就好。

这门古老的识人学问,到今天也没见得消失,只是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悄悄换了方式继续流传。谁说历史只能是过去的故事?有时候,最老掉牙的传统,兜兜转转里反倒成了生活的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