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糖尿病喝白酒时,要注意这8点

发布时间:2025-07-17 12:22  浏览量:2

本文2061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5岁的老高是个“酒桌常客”,患糖尿病十几年了,每次聚餐都忍不住喝上几口白酒。他说:“不喝吧,朋友面子挂不住;喝多了,血糖又乱套。”前阵子因为低血糖晕倒在饭桌上,差点没抢救过来。

有人说,白酒养生;有人说,糖尿病不能碰酒。到底糖尿病人能不能喝白酒?喝了会不会出事?医生告诉你,答案不是绝对的“能”或“不能”,而是“必须小心”

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分解代谢。糖尿病人本身代谢功能就不稳定,摄入乙醇后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尤其是在空腹或胰岛素使用后饮酒,更容易引发严重低血糖。

有研究发现,饮酒会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能力,也就是肝脏释放葡萄糖的功能。一旦这个功能受抑制,血糖就容易在短时间内骤降。轻则头晕出汗,重则昏迷甚至猝死。

糖尿病人喝白酒,最大的风险,不是血糖升高,而是低血糖。这点很多人都没意识到。

曾有位60多岁的男性糖友,晚饭时喝了一小杯白酒,夜里突发低血糖昏迷。家人以为是睡得沉,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发现不对劲,送到医院时已经出现脑缺氧。

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晚饭吃得少,又注射了胰岛素,喝完酒后血糖一直往下掉,整夜都在低血糖状态中。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脑损伤几乎不可逆。

这并不是个例。酒精掩盖了低血糖的症状,很多人等发现出事时已经太晚。

网上流传一些说法,比如“喝点白酒能活血化瘀”“白酒能刺激胰岛功能”“酒能通血脉”。这些都没有可靠依据。

事实上,乙醇对胰腺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饮酒,尤其是烈性酒,会加剧胰腺炎、肝损伤,甚至诱发糖尿病性肝病。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糖尿病人饮酒需极度谨慎。

不是说糖尿病人一口酒都不能碰,但如果实在要喝,一定得守住底线。下面这8点,是医生临床总结出的关键提醒。

1、空腹不能喝:空腹时酒精吸收更快,血糖下降更猛。哪怕只喝一小口,也要确保吃过主食,最好有蛋白质和脂肪搭配,减缓吸收速度。

2、不能和降糖药一块儿喝:特别是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和酒精结合后容易引发低血糖。饮酒前后6小时内尽量避免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3、控制剂量:白酒酒精浓度高,糖友最多也不能超过25ml/天(大约半两)。超出这个量,风险迅速上升。

4、不能天天喝:即便是少量饮酒,也不能天天来一口。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间隔至少2天,给身体时间代谢酒精。

5、饮酒后两小时内监测血糖:饮酒后血糖变化快,建议饮酒后2小时、4小时各测一次血糖,确保没有持续下降。

6、晚上尽量别喝:夜间饮酒更容易忽视低血糖症状。建议饮酒时间安排在白天,晚上要避免喝酒后直接睡觉。

7、避免和含糖饮料混喝:有的人喝白酒时喜欢兑饮料,尤其是含糖饮料,这会导致血糖先升后降,波动更剧烈,非常危险。

8、家人要知道你喝了酒: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家人能第一时间处理,避免误以为是醉酒耽误救治。

除了低血糖,糖尿病人长期喝白酒还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肝功能损伤。糖尿病人肝功能本就容易异常,酒精会加重脂肪肝、肝硬化的风险。

血压升高。酒精刺激交感神经,容易引发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导火索。

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饮酒使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升高,糖尿病本就容易动脉硬化,喝酒无异于“火上浇油”。

很多糖友觉得“我酒量不错,喝点没事”。但要知道,酒量和酒精代谢能力不是一回事。糖尿病人代谢能力下降,肝脏功能受损,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毒性作用更强。就算你当时没任何不适,也可能在半夜或第二天出现延迟性低血糖。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有,但条件非常苛刻:血糖控制稳定、无并发症、无肝功能异常、无胰岛素使用史、饮酒时吃足够食物、家属在场、饮酒后能监测血糖。说到底,这不是“能不能喝”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冒这个险”

医生建议:糖尿病人该不该喝白酒,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你喝酒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还是为了社交?如果是社交,可以用茶、无糖饮料代替。

第二,你是否能承担喝酒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如果不能,就别让“喝一口”毁了多年控糖努力。

喝白酒不是不能碰,而是必须带着“防火服”去碰。知道风险、掌握方法、控制量级,才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拿不准自己是否能喝,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不要凭感觉做决定。

参考资料:
① 卢大儒. 酒精与糖尿病[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4): 315-318.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S].
③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④ 王志强. 糖尿病患者饮酒的安全性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 2021, (18): 45-47.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