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女子频繁耳鸣去检查,医生叹气:怎么现在才来!

发布时间:2025-08-04 21:55  浏览量:2

耳鸣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很多人觉得耳朵里“嗡嗡响”“嘶嘶响”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就这么忍着、拖着,结果一拖再拖,背后可能藏着不少问题。医生常常感慨:要是早点来就好了,很多麻烦其实是能避免的。

耳鸣可不是老年人“听力差”的代名词,它其实是一种症状,就像咳嗽不是病,而是身体在提示你“有事儿了”。耳鸣背后的原因五花八门,从最简单的耳垢堵塞,到复杂的听神经病变、脑血管问题,甚至有些心脑血管疾病早期就靠它露头。

有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有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但真正去医院检查的却不到三分之一。

很多人就是因为觉得“不疼不痒”,以为“过几天就好了”,结果一耽误就是好几年,有的甚至到了听力急剧下降才意识到不对劲。

耳鸣最怕的并不是响,而是响的“突然”和“持续”。短暂的一次两次,可能是熬夜、压力大、血压波动,问题不大。

但如果你发现每天都在响,特别是一侧耳朵明显比另一侧“吵”,或者晚上安静了耳鸣反而更明显,这时候就得留点心了。不少人就是忽视了这些小信号,结果错过了早期干预的好时机。

有一种情况叫“突发性耳聋”,这不是听力慢慢变差,而是突然听不见,常常伴随着剧烈的耳鸣,像火车轰隆轰隆的声音。

这个病如果在发作后72小时内不处理,恢复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而这种病往往在症状刚开始时,就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通耳鸣,被耽误了。

除了听力问题,耳鸣还可能是脑供血不足的信号。特别是那种脉搏跳一下耳朵就“嗡”一下的脉冲性耳鸣,很多时候跟颈动脉或者椎动脉的问题有关。有研究发现,老年人长期耳鸣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最后查出颈动脉狭窄

这类人群如果再有头晕、记忆力变差、走路不稳,那可能已经不是耳朵的问题了,而是脑部供血问题在发出警报。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中耳炎后遗症。不少人在年轻时得过中耳炎,觉得好了就没管。可到了年纪大了,老毛病复发,炎症刺激耳蜗或者听神经,就会出现持续性的耳鸣。

有的甚至会因为长年慢性炎症,导致耳朵内部结构被破坏,这时候不仅耳鸣,连听力也跟着“溜号”。

而像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这些慢性病,其实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耳朵。血糖高了,血管变硬,血液流动变差,耳蜗这种对血供要求特别高的“娇气器官”,很容易出问题。

有研究指出,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耳鸣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近两倍。而糖尿病患者中,耳鸣和听力下降甚至被认为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早期信号之一

再说个冷门但重要的原因:心理因素。不少人耳鸣其实是“听觉神经过敏”,背后是长期焦虑、紧张、失眠造成的。有些人耳朵没病,但神经太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耳朵在响。

长期焦虑会放大这种感知,就像有人越想睡越睡不着一样,耳鸣也是越在意越响。现在研究也证明,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中,耳鸣的发生率显著更高

如果你身边有人总说耳朵响,不妨留心问一句,是不是只在晚上响?是不是最近睡不好?有没有觉得心烦气躁?这些看起来和耳朵没关系的事,其实可能才是问题的根源。

最新的研究发现,耳鸣本质上是大脑对“听觉缺失”的一种自我补偿。简单说,就是大脑发现某个频率的声音听不到了,就自己“想象”出那个声音来填补空缺。这个过程有点像是你长期看不见某个颜色,大脑干脆自己“画”出来一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耳鸣是持续的高频声,有的人是像风声、流水声、虫鸣声,每个人都不一样

现在临床上对于耳鸣的诊断手段比过去先进多了,不只是听力测试,还可以做耳朵结构成像、血流检测、神经传导测试等,能够更早发现背后的问题。

而且指南也在更新,比如《2024年中国耳鸣诊疗专家共识》建议,对于持续性耳鸣超过三个月的人群,不管有没有听力下降,都应该做一次全面检查,因为这类人群罹患听神经瘤的风险比一般人高。

听神经瘤虽然是良性的,但它的位置特殊,靠近脑干和内耳,长时间压迫就可能造成单侧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

有些患者甚至在查出瘤子前,唯一的症状就是耳鸣。这就是医生为什么经常说“别小看这个响声”,它有时候就是个“报警器”。

说到这,有人可能问了,那到底什么时候该去医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觉得耳鸣不是偶尔响一响,而是天天都有、越来越明显、或者影响到睡眠、情绪、生活质量,那就得去看看。

而且老年人本身就属于高风险人群,不管有没有耳鸣,只要感觉到听力变差、耳压不舒服、头晕头重,就要引起重视。

还有一种情况也得留心,那就是突然之间耳鸣变得特别剧烈,伴随眩晕、恶心、眼前发黑,这时候就不是“听力问题”了,很可能是内耳供血急性障碍,甚至跟小中风有关。这种时候千万别硬扛,得立刻就医。

不是所有耳鸣都说明有大病。有些人是因为长时间戴耳机暴露在噪音环境中熬夜过度或者吃了某些药物(比如一些抗生素、利尿剂)引起的。

这些如果能及时调整生活习惯,症状往往会减轻。但关键是,要知道哪些是“可逆的”,哪些是“不能拖的”。

很多人觉得“我就耳朵响一下,没啥大不了”,但耳鸣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背后可能藏着听力、神经、血管,甚至心理问题。所以别觉得耳鸣只是“年纪大了的象征”,它其实是身体在说:“我累了,你得看看我。”

现在的医学对耳鸣虽然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但有大量研究正在推进中。比如国外正在试验的一种“神经调控疗法”,通过微弱的电信号影响大脑的听觉中枢,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出现了不错的缓解效果。

而国内也在研究结合中医和现代神经科学的“耳鸣康复训练计划”,通过音乐疗法、冥想、听觉重建等方式,帮助大脑“重新适应”安静。

说到底,耳鸣这事儿,最怕的不是它响,而是你一直没当回事。等到真正影响到生活了,才发现早该去查查。

医生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挺有道理的:“你能听见耳鸣,说明你还有听力。”别把这个“响声”当成烦人的背景音,它有可能是身体给你发的求救信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24年中国耳鸣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4,59(4):241-250.
[2]姚志刚,李明,张毅,等.老年人耳鸣与脑供血不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21(9):78-82.
[3]刘欣,王琳,赵静.焦虑抑郁状态对耳鸣感知的影响机制探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25,38(2):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