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胖东来狂卖135亿,A股的“胖东来学徒”却收获甚微

发布时间:2025-08-05 17:13  浏览量:2

今年以来,商超赛道的集体焦虑在持续蔓延。然而,在众多巨型商超艰难转型的背景下,胖东来却再次跑出了增长曲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日,胖东来年内累计销售额已达到135.85亿元。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在A股市场上有着更大资源、更强渠道的零售巨头们,在“模仿胖东来”的道路上却收效甚微,从业绩预告来看,部分企业甚至陷入更深的亏损泥潭。

这就引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向胖东来学习的企业越来越多,但真正学得像的,却一个也没有?

永辉、中百接连“取经”,效果难言理想

2024年,胖东来全年实现销售额169.64亿元,交出了一份足够亮眼的答卷。其2025年的成绩单也在提前兑现。

记者注意到,截至2025年8月3日,胖东来年内累计销售额已达到135.85亿元,其中,超市则为胖东来贡献出74.11亿元的销售额,占比超过一半。

正因为胖东来的亮眼成绩,近年来,越来越多零售企业公开表达“向胖东来学习”的意愿,甚至不乏主动寻求合作的A股上市公司。

2024年5月,永辉超市就曾启动与胖东来团队的合作,开启了大规模的门店调改计划。公司表示,改造分为“胖东来帮扶”和“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两类模式进行推进。

具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就共调改开业93家门店,截至2025年6月30日调改门店总数达124家。

现实很快泼了一瓢冷水。

7月14日,永辉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同比转亏;扣非净利润更是高达-8.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3亿元暴跌近30倍。

对于业绩预亏,永辉超市解释称,2025年是公司转型的深水期和持续阵痛期,门店调改需经历歇业装修、新设备投入、旧资产报废、重开业支出、人员技能爬坡等大量必要过程。

此外,永辉超市提到,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关闭227家长期亏损的门店,闭店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租赁赔偿、人员赔偿、商品出清和资产报废等成本费用。同时,公司对商品供应链也进行了改革,且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和商品的升级汰换。以上多重因素对公司报告期内的营收和利润带来了较大程度的短期影响。

无独有偶,胖东来的另一大“门生”中百集团,也披露出今年上半年预亏的消息。

去年六七月份,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曾到访中百集团,公司也开始向胖东来学习和自主调改。“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闭店调改仓储大卖场12家、社区超市42家。”今年5月份,中百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复称。

经过一年学习调改,中百集团仍未走出亏损困境。

继2024年亏损5.28亿元之后,今年上半年公司预计亏损2.13亿元至2.9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亏损1.42亿元相比,亏损进一步扩大。

“闭店策略本质是止损手段,若门店未能填补营收缺口,将进一步加剧亏损。”天使投资人郭涛在接受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若盲目闭店还可能引发供应商信心下降与员工流失,而渐进式调整则更能平衡短期风险与长期转型需求。

另一边,步步高同为胖东来的“徒弟”之一,与永辉、中百不同的是,步步高今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至2.2亿元,实现了扭亏。

7月7日,步步高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回复称,目前公司在胖东来指导和帮扶下,完成18家店的调改,接下来还会有调改店陆续进行改造,已经调改的店销售和客流对比以前有很好的增长。

但需要指出的是,步步高的扭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重整收益这一非经营性因素,而并非商超调改。

结构难复制,文化更难迁移

”,大多在战术层面投入了巨大资源,调整商品、优化门店、改革流程,部分企业也确实取得了某些局部改善。

但从战略层面看,几乎没有一家公司真正变成了第二个胖东来。

胖东来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对商品、服务、环境和人本管理的极致打磨,但更根本的,是其自成一派的经营哲学、长期主义导向和组织内生力,而非某几个经验层面的技巧。

郭涛向潇湘晨报·辣椒财经记者表示,胖东来的成功高度依赖许昌、新乡等中小城市的“熟人社会”生态。“一线城市消费者需求分散、租金与人力成本高企,直接移植其慢零售体验模式,必然遭遇水土不服。另外部分企业忽视自身市场基建成熟度与消费分层特征,盲目对标胖东来的服务标准与空间设计,导致资源错配,最终,形式模仿未带来实质竞争力提升,反而加剧经营压力。”

从经营层面上来看,郭涛认为,胖东来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其“反脆弱三角”的协同效应,即通过员工幸福感转化服务质量、短链供应链压缩加价率、零库存周转规避滞销风险。而一些企业对这种模式产生了认知偏差,没有理解这种模式背后的系统性与长期性。

“举几个例子,多数模仿者仅模仿表层形式,如提高薪资或优化空间设计,却回避供应链改革(需砍掉灰色佣金体系)、权力让渡(赋予店长自主裁权)等核心命题。最终因成本上升与效率低下而失败。”

另外,胖东来的很多机制本身具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例如,员工薪资高于同行、弱化KPI、管理依靠信任、鼓励员工多休假等。

在A股市场上,财务回报和盈利目标仍然是公司治理与股东考核的基本逻辑。这一结构性的矛盾,也几乎注定了胖东来式路径在上市公司内部“水土不服”。

郭涛指出,A股上市公司受资本市场逐季考核制约,被迫将短期利润置于战略首位,导致在员工培训、供应链升级等长周期项目上投入不足。而胖东来高薪酬+低损耗的模式,依赖长期信任体系的积累,与当前市场追求ROE、毛利率排名的估值逻辑存在冲突。

“若不革新股东预期管理机制,二者兼容将无从谈起,甚至可能引发战略方向的分歧。”郭涛表示。

对于商场行业的变革,郭涛认为,行业洗牌期的亏损(调改时的阵痛)是集中度提升的必经阶段,但真正的市场出清应伴随组织瘦身、品类聚焦与数字化升级,而非停留在简单的降本增效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