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来袭,医生提醒糖尿病人:宁可多吃水果,也别养成3个恶习
发布时间:2025-08-05 17:30 浏览量:2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高温季一到,糖尿病人出事的频率就跟着往上走。
有的高血糖没控制好,晕倒在公交车上;有的低血糖发作,凌晨送进了急诊;还有人本来吃得挺规律,但天气一热就胃口变差,不想吃饭,只喝点饮料,结果酮症酸中毒。
这些不是个例,内分泌科一线医生早就习惯了夏天诊室里不断加号的情况。问题从来不是糖尿病这个病本身,而是病人在高温天搞不清楚身体到底在应对什么变化。
很多糖友怕吃水果,怕血糖波动大。但医生说得很清楚,在天气炎热的时段,如果真要在“多吃水果”和“养成坏习惯”之间选一个,宁可吃点水果,也别碰那几个最容易让人血糖出事的习惯。
这不是鼓励乱吃水果,而是要讲清楚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控制饮食就是不吃糖、不碰甜,其实控制的是整个代谢负荷,关键看怎么吃、吃什么、吃的时间点,不能一概而论。
有个典型例子是一个62岁的退休司机,确诊糖尿病4年,平时控制还不错。
但6月底那周热浪来袭,他觉得没胃口,午饭干脆不吃,下午出门带着一瓶无糖饮料,晚饭前突然晕倒在小区门口。
送去医院查血糖才6.1,但查血酮却很高,确诊是酮症酸中毒前期。
医生一问才知道,这几天他基本一日两餐,饭量也很少,主食几乎不碰,蛋白质也少。天一热,吃得越少,身体越消耗自身脂肪和蛋白,结果就进入了酮症通道。
这个现象很多人都低估了。天气热时,人的基础代谢率其实是下降的,但水分流失快,血容量减少,胰岛素敏感性变差。
如果这时候摄入能量又跟不上,就容易出现代谢失衡,血糖表面不高,但胰岛素作用效率下降,反而容易出现酮体积累。
尤其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群,或者已经合并胰岛功能衰竭的中老年患者,胰岛素剂量稍一不稳,就容易引起脂肪分解增强、血酮升高,一步步进入危险状态。
医生讲得很直白:天气一热,糖尿病人最忌讳的不是血糖高,而是血糖不稳。
不稳的背后,大部分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而不是食物本身。比如有三件事,在高温天特别容易被忽视,却是导致血糖波动的关键因素。
第一个是饮水方式错误。大部分糖尿病人知道要多喝水,但怎么喝没人讲明白。高温天喝水的错误方式主要有三种:一口气灌太多、喝含电解质饮料、空腹喝甜味饮品。
有的老年人一次喝下500ml的凉白开,结果十几分钟后出现头晕、心慌,不是低血糖,而是短暂性低钠血症。
高温出汗本来就让钠离子流失多,一旦大量补水但不补电解质,就可能引起水中毒式的不适感。
还有些人听信网络建议喝“补盐水”,实际上大多数电解质饮品含有糖分或者甜味剂,加上味道刺激,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胃肠反应,引发血糖波动。
更重要的是,糖尿病人长期口渴感迟钝,很多人靠“时间点”去决定喝水,而不是靠身体反应。
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对口渴感知阈值较正常人平均延迟15~30分钟,也就是说,当他们感觉渴时,身体其实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
长时间的低水状态,会导致血液浓缩,糖分更难代谢出去,这就是为啥有些人夏天血糖明明吃得少,却一直在高值波动区间。
第二个被很多人忽略的恶习是睡眠紊乱。高温天本来就影响睡眠质量,尤其是空调环境不稳定的人群,一会热、一会冷,睡得不踏实,夜间频繁醒来,浅睡时间长。
这种断断续续的睡眠,对糖尿病人非常不利。睡眠不稳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这不是理论,是实打实的数据。
2022年一项在广州进行的队列研究显示,每减少1小时深睡眠,糖尿病患者第二天的血糖平均升高0.8mmol/L以上,且餐后血糖波动更明显。
这背后的机制和皮质醇分泌节律有关。夜间睡不安稳,身体进入慢性应激状态,清晨起床后皮质醇分泌过快,胰岛素抵抗增强。
这类人早上血糖高得更快,往往还没吃早餐,血糖就冲上去了。
医生提过不少次,有些糖尿病患者明明饮食控制很好,但血糖波动大,很可能跟夜间睡眠差有关。天气一热,不肯开空调,或空调温度设得太高,加上湿度大,睡眠质量断崖式下滑。
第三个常见但很难纠正的习惯,是夏天过度减少碳水摄入。很多糖尿病人以为天气热,吃主食容易发胖、血糖高,就直接把米饭、面条几乎停掉,每顿靠豆制品、蔬菜、鸡蛋顶着。
有个60岁的病人就是这样做,连续三周主食摄入不足,每天总热量低于1100大卡,结果不仅血糖控制不佳,体重下降过快,还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
肝糖原储备不足后,身体会启动糖异生途径,把肌肉和脂肪分解出来补血糖,这种代谢路径是最耗能、最伤身体的。
很多人不知道,在高温状态下,肌肉代谢率其实会升高,因为身体要靠肌肉活动散热。这个时候如果碳水化合物不够,反而让身体进入一种“耗自己”的状态。
医生建议糖尿病人在夏天的主食不要完全减量,而是换种形式,比如粗粮粥、糙米饭、小米饭、绿豆面条等,既能提供稳定能量,又不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与其一味限制,还不如控制总热量结构、定时进餐,这比断碳水更安全。
有个观点一直被反复强调,但还是有人不信:水果并不是糖尿病人的敌人。关键是种类、数量和时间。
像苹果、梨、猕猴桃、桃子这些低GI的水果,只要在两餐之间吃,量控制在150克以内,几乎不会引起明显血糖波动。
尤其在夏天,适量吃水果,反而能补充水分、电解质和微量营养素,提升整体代谢效率。完全不吃水果的人,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长期不足,反而增加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医生建议,宁愿少吃一次夜宵,也别完全戒掉水果。很多糖尿病人其实不是吃错东西,而是吃得太单一、节奏混乱,导致内分泌系统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长期血糖不稳,比偶尔高一点更危险。一个身体能自己修复的系统,只要不给它反复制造负担,它是能维持基本平衡的。怕的不是偶尔的错,是每天都在错。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静青.饮食营养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13):111-1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