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末积怨成讼 温情司法破冰

发布时间:2025-08-05 18:07  浏览量:2

“真心感谢法院,没想到事情解决得这么圆满!”8月1日,郑州航空港区法院调解室里,村民高某前握着法院干警的手连声表示感谢。这场持续三个月的邻里纠纷,在法院情理法交融的调解下终于得以圆满化解。

时间回溯到2025年5月,家住同一小区的高某前与高某超因过路问题发生争执。随后,高某超的父亲高某江也卷入其中,情绪激动之下将高某前打伤。两家人本就积怨未消,此次冲突更是让矛盾升级,在赔偿问题上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高某前一怒之下将高某超及其父亲诉至法院。

法院受理该案后,考虑到该案事实较为清楚,且双方当事人为同村村民,若直接对簿公堂,很可能使邻里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从根源上化解纠纷,案件被交由法院干警先行调解。

法院干警接手案件后,第一时间与双方当事人沟通。通过深入交流,他敏锐地发现了该案的两大症结:一是原被告双方积怨已久,此次事件只是长期矛盾积累后的一次爆发;二是在赔偿项目和金额计算上,双方存在较大分歧。

为了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法院干警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先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敞开心扉地交流,逐渐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之后,他采用 “背对背” 的沟通方式,分别倾听双方的诉求和想法,摸清了纠纷的来龙去脉。他发现,纠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于是,法院干警以居中调解的身份,在当事人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他还因势利导,讲述 “六尺巷” 等邻里和睦相处的典故,引导双方学会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在法院干警的耐心调解下,原被告双方的嫌隙逐渐消除,态度也变得缓和起来。此时,法院干警趁热打铁,就此次纠纷的赔偿问题与双方进行进一步沟通。为了让调解结果客观公正,他特意查找了类似纠纷的法院判例,同时结合包村法官的专业意见,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一方面引导被告认识自身责任,积极履行赔偿责任;另一方面劝说原告放弃不合理的主张。经过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就在大家以为事情即将圆满解决时,被告却提出了一个新的顾虑:因“面子问题”,不愿直接向原告转账。面对这个看似细小却关乎当事人心理感受的难题,法院干警没有丝毫懈怠。他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创新性地提出了“赔偿方转账至法院账户,再由法院转付受损方”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这种方式,赔偿款顺利转至原告账户。至此,该起纠纷圆满化解。(河南法治报记者 宋梦杰 尹翔 通讯员 王惠姗)

编辑:王海锋

审校:翟保明

审核:陈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