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波
发布时间:2025-08-07 08:30 浏览量:2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立秋的“立”是“开始”,表示秋季自此揭幕;“秋”从禾从火,禾谷熟而似火,象征收获与收敛。两字相合,即指暑退凉生、万物由盛转收的节点,也暗含“立身以秋”——人当如禾低头,静养内收。
· 立秋三候 ·
一候凉风至
立秋之后,暑气渐渐消退,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此时风中已有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
“白露”指的是初秋时节的薄雾蒙蒙,由于昼夜温差变大,清晨的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并且在植物的叶子上凝结成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立秋时的寒蝉又叫秋蝉,感觉到阴气上升而开始鸣叫。寒蝉的叫声释放出秋将来到的信号,说明天气真的开始变凉了。
· 立秋习俗 ·
立秋不仅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在民间有“贴秋膘”“啃秋”等习俗。
很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本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些营养,补偿夏天的消瘦,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烧排骨、炖肘子、白切肉、红焖肉、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肉贴膘”。
啃秋
立秋日食西瓜或香瓜,谓之“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岁时风俗》有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为的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便迎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少,村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
戴楸叶
因为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据民间说法,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楸叶,就是楸树的叶子,前端是尖的,呈大大的心形。唐代长安城在立秋这天,有小贩沿街叫卖楸叶。宋代延续唐时的习俗,《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人人都希望这秋意能在自己身上多停留片刻。自唐宋起的古老习俗一直流传下来,如今在一些地方,人们还用楸树的叶子和枝条编织成帽子,戴在暑气尚存的立秋时节。
· 立秋养生 ·
循序渐进 万物收敛
《管子》中有:“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由热转凉交接的节气,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在秋季养生中,要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方面皆以“收”为原则。
适宜进补 少辛多酸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食欲开始增加。此时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而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