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秋,给心脏病患者提个醒:避免病情加重,3个细节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8-06 13:55  浏览量:1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明天立秋,我爸这几天总喊胸口闷,是不是这个节气对心脏也有影响?”

在小区的体检预约台,一位中年女性翻着挂号单,神情焦急,她父亲有多年冠心病,前段时间天气热,症状倒不明显。可这几天,早晚突然凉了,反倒不太舒服了。

这个问题常被忽视。气温和节气变动对身体影响早就被现代医学证实,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季节变化会直接牵动血流动力、内分泌节律、血压调节、心肌耗氧等多个维度。

尤其是立秋前后,昼夜温差开始拉大,空气湿度下降,冷刺激和交感神经活跃的博弈让原本就存在基础病的人更容易出问题。

外界以为立秋是“凉快了”,但对心脏病患者来说,进入立秋反而是高风险时段的开端。身体对冷热交替的反应并不取决于天气本身,而取决于血管的适应能力。

冷空气刺激会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特别是清晨时段,交感神经活动上升,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心率加快、收缩压上升,这些变化综合作用之下,使得早上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

医学统计显示,秋冬交替之际,心梗、心绞痛、房颤的急诊比例比夏季高出28%。而这个上升趋势在每年立秋后一周内尤为明显。

不少病人症状并不典型,只是觉得累、心慌、爬楼喘、晚上睡不好,结果一查心电图就提示T波改变或者室性早搏。

最让人误判的是有些人本身血压稳定、药吃得也准,但一到换季就出现不规律胸闷。其实这是血管弹性在衰退的信号。

大多数心脏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血管硬化,到了气温变化大的季节,这些血管对环境刺激的适应性下降,血流波动就容易带来微小心肌缺血。一旦合并冠脉痉挛或者自主神经紊乱,就可能诱发更严重的问题。

所以,节气变化其实是对身体调节功能的一个检验,能不能维持稳定,关键看三个细节:温度适应速度、睡眠时长是否充足、代谢波动是否被低估。这三点是判断病情是否会加重的关键。

温度适应很多人做不好。立秋不是一下子变凉,是昼夜温差逐渐拉开。白天还是热,晚上却凉得快。

这个变化最容易欺骗感知系统,特别是心脏病患者本身汗腺功能下降,散热机制滞后,晚上受凉又不自知,结果交感神经长期在“紧张”状态,心率无法真正下降。很多人心率在夜里都在80以上,心肌耗氧高,自我修复机制被压制。

这类人第二天起床就容易有胸闷、疲劳、气促等表现。表面上像是没睡好,实则是心脏在夜间承受过大压力。

一项对慢性心衰患者的研究发现,夜间心率高于78次/分钟者,其心源性猝死风险在两年内翻倍,而这类人往往没有白天症状,问题全出在夜间交感神经无法“下线”。

再说睡眠。节气转换对睡眠的影响也很大。立秋后,很多人晚上开始睡不沉、早醒、睡到半夜醒来再难入睡。

这不是单纯失眠,是深睡眠阶段的缩短。而深睡眠是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时段,是身体修复血管内皮、调节心率变异性的关键期。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差的人,其24小时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正常人,说明交感系统没有完全放松,这直接增加了心脏耗能。

而代谢波动这个点更容易被忽略。很多人立秋就开始进补,炖肉、红枣汤、鸡汤各种上桌。但问题是秋燥加重后,胃肠功能其实处于过渡期。

进食结构一旦转重,胆固醇和脂肪摄入上升,血液黏稠度提高。心脏病人本来就存在微循环障碍,一旦加重血液浓度变化,冠脉供血容易出现波动。血脂控制不佳者,在换季期间心绞痛发作率是平时的1.6倍。

更关键的是这些饮食变化往往与药物服用冲突。部分降脂药或抗血小板药物与高脂饮食结合时会导致药效变弱。

比如阿托伐他汀在高脂环境中代谢路径会改变,影响其降脂作用,甚至出现肝酶轻度升高的现象。而这些细节恰恰是节气变化时最容易被忽视的。

有意思的是,一些非心脏相关的表现其实也在提示身体进入“高应激”状态。比如秋季出现反复腹泻、口干、眼涩、情绪起伏大、晨起心慌等。

这些不典型表现多数源于自主神经紊乱。特别是那些平时用药控制较好的病人,在立秋后反而频繁出现莫名胸闷、头晕,查不出具体异常,就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系统失衡在作祟。

现代医学越来越关注心脏病与植物神经系统之间的互动。过去认为心脏就是机械性跳动,但现在证据显示,心脏的节律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枢神经控制。

而中枢神经又会受到环境变化、气温波动、情绪起伏的干扰。季节交替阶段,就是这种干扰最集中的时期。

所以不能光靠“看天气”判断风险,要结合身体反应细节。特别是晨起测脉搏、量血压、观察呼吸频率,是否和前一周相比有明显变化。

如果清晨心率突然升高10次以上、血压波动超过20mmHg,或者出现呼吸不匀,这些信号不能当作偶发,可能是心脏调节机制已出现负荷。

还有一个少有人提到的隐性变化,就是血浆黏稠度的节气波动。实验数据表明,进入秋季后,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血液流速减慢。

这种物理变化虽然不被日常体检项目反映出来,但对冠脉直径本就变窄的患者来说,是决定“发作”与否的核心变量。

如果一个人平时血流速度为每秒0.6毫米,在高黏稠状态下可降到0.3毫米以下。

而这意味着同样的冠脉直径下,氧气到达心肌的速度减半,一旦合并冷刺激或活动负荷,就容易诱发心绞痛或缺血性改变。而这类变化,在立秋后一两周之内最为明显。

这类隐性机制其实比传统的“天气冷了注意保暖”更值得重视。因为它并不以“冷”为前提,而是以“波动”为风险点。

不少人在十几度天气下突然晕倒,不是温度低,而是温差大带来的内稳态失衡。而心脏病人的身体调节能力本身就差,面对这种不稳定,更容易崩。

所以对于有基础病的人来说,立秋不是一个普通节气,而是身体进入下一个“稳定考验期”的信号。不是要恐慌,也不是过度紧张,而是把注意力转到细节上来。

看药物是否该调整,看作息是否要更规律,看饮食结构是否该收一收,看睡眠质量是否变差。很多时候,能不能避免病情加重,不在大动作,而在这些小判断。

[1]石俊杰,张友涛,左丽.延续性护理结合康复训练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06):850-85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