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吃果,不抓药,今日立秋,5样“秋果”记得常吃,安康入秋

发布时间:2025-08-07 09:21  浏览量:2

“立秋了,是不是就凉快了?”这是我今天在门诊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立秋并不等于入秋。尤其在“秋老虎”发威的南方,气温依旧高企,汗水依旧止不住。但正因为如此,身体也悄悄进入了“由热转凉”的过渡期,稍不注意,就容易出毛病。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身边感冒、咳嗽、胃口差的人开始多了?这个时候,养生的“秋果”就派上了大用场。

就在这两天,#立秋#、#秋老虎#、#秋天怎么养生#这些词频频登上热搜。不少专家提醒,秋季是调养脾胃、润肺防燥的黄金期。

比起动辄几百元的保健品,不如把握季节赠予我们的天然“药方”——水果。

今天,我们就从医生的角度,以科学为据、以真实为骨,聊聊“秋吃果”的门道,看看哪5样秋果,是你餐桌上的“养命果”。

今天上午,一位60岁的老大哥在门诊上抱怨:“医生,我最近老觉得嘴巴干、嗓子痒,晚上还睡不好。”我一问,早餐一杯冰奶茶,午饭冰西瓜,晚饭后还来一根雪糕。

这不是典型的“秋燥上身”吗?秋季气候开始干燥,尤其中老年人本身津液亏虚,稍一贪凉,就容易引发肺燥、咽干、皮肤瘙痒等问题。这时候,养肺润燥的水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梨为例,老百姓说“秋梨赛仙丹”,不是没道理。梨性凉,味甘,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的作用。

2009年《中华本草》记载梨“润肺凉心,消痰降火”,现代研究也证实,梨中富含的果胶、维生素C、钾元素对呼吸系统黏膜修复很有帮助。

但别忘了,脾胃虚寒者最好煮熟吃,如冰糖炖梨,更适合秋季调养。

秋天最怕上火、便秘、口干,而柿子,就是典型的“降火果”。柿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和膳食纤维,对缓解便秘、润肠通便有一定功效。

尤其是老年人,肠道蠕动减慢,秋季吃点柿子,有助于“化热通便”。

但需要提醒的是,柿子含有鞣酸,空腹吃容易引发胃柿石,尤其是胃动力不足的老人,建议饭后适量食用,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同食。

我常跟患者说,秋天是养心养神的季节,桂圆不可少。过去人常说“秋天动一动,少活一岁;秋天静一静,延年益寿。”意思是秋天应当“收神养心”,以顺应自然收敛的趋势。

桂圆肉含有丰富的葡萄糖、铁、维生素B族,有助于改善心神不宁、失眠健忘、气血不足。但它性温不宜多吃,糖尿病患者要慎用。

在门诊中,经常遇到因秋季情绪低落引发的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现代研究表明,情绪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好,情绪才好。

而苹果,正是肠道的“天然调理剂”。苹果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能促进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环境。

美国哈佛大学202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日摄入一个苹果的老年人,其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不吃苹果者,焦虑抑郁评分也更低。

南瓜,是这个季节我们不该忽略的“果中药”。它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E、锌等营养素,具有补中益气、护胃养眼、稳定血糖的功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瓜中含有一种天然的多糖类物质,被证实对胰岛β细胞有保护作用(见《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年研究)。

对于糖尿病前期及老年人,秋天适量吃些蒸南瓜,有益于控制血糖波动。

但说到这里,也要提醒大家一个普遍误区:“水果好,就要多吃。”其实不然。水果虽好,但每种水果属性、糖分含量、适宜人群大不相同。

以葡萄为例,虽然秋天正当季,营养丰富,但含糖量高达15%以上,糖尿病患者不可多吃。

中国营养学会《2022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成人每日水果摄入量应控制在200–350克之间,且应选择多样化、低糖的品种。

我曾接诊过一位女士,秋天连吃三天榴莲,结果血糖飙升、口腔溃疡复发,最后反倒感冒了。“以果养生”,讲究的是因人而异、适量适时,盲目跟风只会适得其反。

建议大家根据自身体质、慢病情况来选择水果,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建议。作为医生,我也想多说一句:水果再好,也只是膳食结构中的一环,不能替代主食、蔬菜和蛋白质。

秋天易“食欲复苏”,不少人一到这个时候就大补“进补”,其实很容易“虚不受补”。应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主,配合适量运动、规律作息,才是调养正道。

秋天是从“阳盛”走向“阴长”的开始,顺应节气养生,才能真正做到“未病先防”。“秋吃果,不抓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顺天应时的智慧。

每一口应季水果,都是自然的馈赠,是我们与身体和解的方式。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个秋天,吃出滋润,养出底气,静养身心,安康入秋。

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的健康知识,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把科学的生活方式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本草·水果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3]王丽,赵颖,李娜,等. 苹果摄入与肠道菌群及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5):561-56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