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要论|人民城市人民建 老城绽放新光彩——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城市更新的实践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5-08-08 08:23 浏览量:1
□河南日报社中共河南省委党校联合调研组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走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应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河南省深入实施城市更新重点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聚焦“完整社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城市精细化治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大任务,以“一主两副”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城市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工程。管城回族区是郑州市最老的城区,其系统性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老城复兴,古都新生”的鲜活样本。
蝶变:城市更新前后的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曾经的管城:商都荣光背后的沧桑
作为承载郑州3600年商都文明的核心区域,管城回族区承载着厚重历史荣光。进入新世纪后,这片古老城区却日益显露出其沉重负担。
老旧小区密集。全区近半住宅为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更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棚户区达2.4万户近10万居民,老旧小区数量占全市总量70%以上。这些区域空间布局杂乱,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失,居民生活品质与时代发展渐行渐远。
产业结构固化。以火车站商圈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低端物流长期主导区域经济,大量工业用地因经营模式陈旧、附加值低,单位面积产出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且因产权碎片化等因素整合困难。新经济形态因空间成本高、配套不足导致新旧动能转换滞后。
民生问题突出。居民“住有所居”的初级需求虽被满足,但公共空间规划滞后,绿化覆盖率较低;配套服务供给失衡,养老托育设施缺口较大,距离“住有优居”的品质期盼仍有差距,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强。
安全挑战加大。城市粗放扩张,重面子轻里子,城市安全发展根基不牢,叠加极端天气、设施老化等风险,传统治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安全挑战,城市韧性严重不足,灾害应对每每陷入“被动救灾”的仓促与无奈。
当商都文明的千年荣光与基础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短缺、安全韧性薄弱形成对比,城市更新成为必然的主动选择,这不仅关乎物质空间的重塑,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再造。
现在的管城:破茧重生的千年商都
经过系统性更新,管城回族区从硬件提质、经济转型到文化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面貌焕然一新。
空间社会价值重塑,经济动能显著增强。依托相关政策,管城回族区对老旧厂房、闲置土地、产业园区进行二次升级改造,银基商贸城等传统批发市场向高附加值业态转型。金岱科创城生物医药的“垂直革命”、智慧制造的“孵化雨林”、低空经济的“天空之城”形成协同之势,实现产业能级跃升。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商业活化结合,改造文庙地铁站全季酒店等,创新“前店后坊”模式引入多家非遗工作室,实现闲置历史建筑功能再生。
安全韧性全面提高,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管城回族区推动“完整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解决水电气暖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嵌入养老、托幼、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老旧小区更新改造533个,打通支路背街、断头路60余条,城区韧性增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城市书房、公园游园等设施1000余处,把更多“零角碎边”变成“金角银边”,让广大市民的幸福感“放眼可见、触手可及”。
文商旅融合发展,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管城回族区坚持两规融合,坚守延续阜民里、北庆里百年街巷格局、近代郑州建筑的风貌体系,创新设计阜民里、北庆里街巷与屋面连通的空间体系,重塑建筑风貌的城市新形态。以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为导则,串联商代城垣、唐代夕阳楼和民国街区,以“老郑州+新青年”为发展理念,通过“一轴、三节点、四氛围”的空间规划,植入新业态、新场景、新空间、新设施,唤醒城市记忆、焕发城市活力、焕新产业业态,以烟火味、市井味、人情味打造郑州文化体验综合体新名片。
焕新: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城市更新的实践
管城回族区从“老破旧”到“新靓美”的转变,城市更新落地过程中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值得学习借鉴。
构建差异格局,探索整片区系统化改造。管城回族区立足区域特质,以“分类分片、特色引领”为原则精准划分更新单元,明确功能定位,形成三类核心片区。一类是城中村改造片区,以村改范围为单元,聚焦居住环境提升与基础配套完善。十八里河、站马屯等城郊村落,采用“整体拆迁+综合整治”双轨模式,同步推进安置房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累计完成10余个行政村改造,惠及村民近4万人。老旧小区聚焦“完善基础功能、提质居住环境、彰显文化特色”三大任务实施系统改造。一类是核心功能板块,分别侧重交通枢纽配套、历史文化传承、科创产业升级。郑州南站枢纽产业园依托米字形高铁网络,重点布局体验消费、产业服务和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商都历史文化区,复原商代城墙遗址,串联阜民里、平等街等历史街巷,形成全域性文化展示空间;金岱科创园区推行“工业上楼”模式,推动“产城创”融合发展。一类是企业土地范围,针对低效工业、仓储用地,鼓励存量土地盘活,通过产业调整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突破要素瓶颈,激活市场主体活力。管城回族区着力突破城市更新中的资金、土地等要素瓶颈。依据《郑州市稳定工业用地规模优化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实施办法》,允许工业、仓储用地调产业用地,增加土地容积率,建设配套用房。针对阜民里等片区“有房产证无土地证”的历史遗留问题,根据市政府相关会议纪要精神,在依法依规前提下,创新“地随房走”“两步合一”的模式,有效梳理出片区房屋、土地产权划转路径,通过对无土地信息住户虚拟落宗、先期办证、待土地性质形式确定后换证的形式,完成房屋和土地产权的统一变更。创新“专项债+社会资本”联动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代书胡同社区等试点推行社区“合伙人”项目。出台《管城回族区产业发展36条扶持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组建专业政策宣讲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解读与申报指导;建立政策兑现“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确保扶持资金快速精准拨付。
推动共建共治,破解征迁改造难题。管城回族区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党建+协商”的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在城市更新项目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参与征迁等关键环节工作;在民族聚居街道,组建由街道党员干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红石榴”服务队。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群中心户(微网格长)的四级党群联动体系,推动共建共治。城郊村庄改造中严格执行“一征三议二公开”程序,商都遗址片区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召集人,文物、规划、街道、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联席会议,首创“居民代表否决权”机制。在征迁改造中,通过协议征收开新路、成立司法保障工作组及时解决纠纷、组建网络舆情信息专班未雨绸缪保稳定、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措施,创造改造签约的“管城速度”。
文化传承创新,激活历史文脉价值。管城回族区坚持“保护优先、活化利用”原则,让古老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以商都文化为核心,坚持“显轮廓、重肌理、建节点、带全局”原则,按照一街一品一特色要求,实施“一环一园六街六片区”更新改造,植入文化、艺术、创意元素,培育引进新业态、打造消费新场景。实施遗址修复工程,4.5公里城垣全线贯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亳都古巷等六大文旅片区加快建设,阜民里等六大更新片区改造落地,东南城垣文化中心等17个项目建成投用,平等街等3条街区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省特色商业街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古城轮廓和城市肌理初步彰显,老城老街更有味道。
重光: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城市更新的启示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系统性城市更新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为根本遵循,统筹老城保护与开发,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维需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再生提供了可复制的“管城范式”。
坚持创新理论为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就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论述,明确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如何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创新理论为引领,管城回族区将之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逻辑,实现了价值跃升。人民城市理念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的价值主线。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管城回族区始终将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居民的“急难愁盼”,让居民参与到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努力让群众满意。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前瞻性谋划城市发展战略。基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状态,管城回族区突破“修旧如旧”的静态保护,以“叙事性更新”激活集体记忆,使城市趋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在管城回族区的实践转化,超越了传统城市更新的工程思维,构建起人本治理空间重构文化传承的价值坐标系。
坚持问题导向作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以精准“诊断”为基础,以系统“开方”为引领,以过程把控为保障,管城回族区城市更新有章有法。“体检先行”精准诊断,聘请同济大学、清华同衡等顶尖团队,为老城肌理把脉,系统识别小区设施、街区风貌、城区功能等问题。“规划引领”精心开方,基于问题清单从“小区、社区、街区、城区”四个维度高起点编制方案,统筹空间、风貌、功能与业态,注重群众全程参与,使方案精准反映民生诉求,凝聚最大共识,形成系统全面的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建设体系。“过程把控”如持续治疗,设计师全程驻场确保及时微调纠偏;探索连片危房“除险去危”征迁、土地整合、产业植入的联动模式,实施从道路、街道到小区、厂区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改造和运营,以系统集成之法破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顽疾,确保城市更新效能最大化。
管城模式以“体检”探明病灶,以“规划”开出良方,以“过程”强化调适,整片区化更新推动着旧城的系统性升级,让每一处改造回应民生期待、助力城市发展。
坚持政策创新谋破局。城市更新之困,常在资金短缺、审批不易、主体乏力。管城回族区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破局,使更新之路多元协同可持续。构建政府主导的强力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市区两级平台公司作用,抢抓政策窗口期,以政策为杠杆撬动资源整合,创新“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工具创新+社会资本激活”策略,有效破解了城市更新最为棘手的资金问题。创新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澎湃动能。整合土地供给、金融支持、审批流程等政策,为市场主体扫清障碍。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推动老旧厂房、低效土地、传统园区功能重构与产业升级,金岱科创城的转型升级彰显了政策创新所释放的“空间再造×产业跃升”乘数效应。
政策创新是城市更新破局的核心引擎。管城回族区在土地盘活、产业升级、动能转换等方面实现关键突破,使城市更新从被动“输血”转向可持续“造血”,在破旧立新中锻造出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新肌体。
坚持党建引领强制度。城市更新之难,不仅在于破旧立新,更在于更新中的善治与可持续。管城回族区以党建引领锻造坚实制度体系,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达到“改一片、成一片、活一片”的目的。组织嵌入凝聚“平战”治理合力。在项目一线建立管理、施工、群众三方联合的临时党支部,使党组织成为协调矛盾、贯通指令、凝聚共识的中枢,为复杂的城市更新工程注入强大组织动能。建立完善区域党委联席会议、社区议事会商、楼院物业互评互查“三项制度”,创建“红色物业”托底管理无主管楼院,织密常态治理网络。技术驱动贯通治理“最后一米”。管城回族区探索“一网统管、一管到底”机制,整合“社区网格+楼院自管会+相关公共单位+红色物业+社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服务资源,将党建引领的制度优势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民意诉求“一键达”,掌上服务“一点通”,不断扩大基层治理覆盖面,制度运行更具穿透力。
党建引领城市更新的精髓,在于以制度化方式实现“战时攻坚”与“长效善治”的协同。当党建优势制度化为治理态势,城市更新便能超越物理改造的局限,书写“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坚持技术赋能连古今。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改造,是连接历史文脉、当下需求与未来发展的时空对话。管城回族区以技术为针、数据为线,在历史、现实与未来间穿针引线,勾勒一幅古今交融、虚实共生的城市新图景。“留得住记忆”。管城回族区秉持“利用是最好的保护”理念,探索“活态文化保护+环境提升+设施优化+产业带动”的模式,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加强历史遗存保护修缮,保留街巷肌理。“过得好当下”。将网格化治理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无论是针对“蜘蛛网”顽疾,实现暖气管网入地500米、高压线缆入地4000米、弱线桥架近万米,还是结合空间算法优化拆违后的资源腾挪,“挤”出12处街角公园,都体现着以智慧治理破解民生痛点,重塑宜居体验的追求。“看得到未来”。管城回族区让老旧厂区转型为“科创森林”,在数字蓝图中锚定高质量发展的坐标。同时在城市更新规划中预留充足的技术接口和发展空间,为未来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赋能之于管城,是守护记忆的时光胶囊,是服务民生的精准导航,更是描绘未来的智慧罗盘。当数字之光链接历史、现实与未来,城市更新的空间重塑、功能再造就增添了更多意蕴。
调研组成员:杨晓东王志立丁琼赵晨翟慧杰刘国歌
执笔:丁琼赵晨刘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