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腹不为目,智慧观照见自性
发布时间:2025-08-09 11:14 浏览量:2
为腹不为目,智慧观照见自性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老子《道德经》第12章“为腹不为目”与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般若观照”如何通融互证?如何心行内求,明心见性?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为腹”即安住本性,“不为目”即离相破执;般若观照便是这心行功夫,内外本是一如。
道禅互证之根本——“为腹不为目”的本质:“为腹” 非仅指饱食,亦是安住生命本真需求,守质朴天性(“实其腹”喻养性命之根)。
“不为目”是破感官迷障,离色声香味触法之虚妄分别(“五色目盲,五音耳聋”即外境惑心)。此即老子所言“去彼取此”,弃外逐内,归于清净。
“般若观照”的印证。六祖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然“心迷不能自悟”,恰如老子斥外欲乱性。“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若只空谈“无为”而不修心行,终是徒劳。
“自性能含万法”,心体本空却涵容万有,与老子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异曲同工。
心行内求之法要。离相守中,破除二执。老子曰“驰骋田猎使心发狂”,六祖斥 “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二者皆警醒:落于“有”“无”两端俱是迷。
真修行在“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不拒外境,不染外尘,如虚空含万象而湛然不动。
日用功夫,即是般若。“为腹”是日用平常中养真常(饥食困眠,不逐浮华)。“观照”是念念自觉,“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吃饭时吃饭,担水时担水,触目遇缘无非般若。
明心见性之归处。老子言“去彼取此”,六祖说“去来自由,心体无滞”:放下向外攀援(“彼”),回归自性具足(“此”),则“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至此,“腹”即自性福田,“目”即颠倒梦想——饮食起居皆是道场,语默动静无非般若。
阿弥啊!嚼得菜根香,方知真滋味;见得本性时,五色原是空。莫向文字觅,且向心头耕!
阿弥合十:南无阿弥陀佛!六时吉祥!阿观自在!越来越好!但愿一切如你所愿!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李松阳2025公历0810《非常财富》第02994篇 阿弥闻道第1154期 老子12·坛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