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抑郁症后,我决定在家躺平去“活着”
发布时间:2025-08-09 18:46 浏览量:1
确诊抑郁症后,我决定在家躺平去“活着”
当医生给我诊断重度抑郁症后,我反而松了一口气。就像一块压在心口多年的石头,终于找到归宿。我不再是别人口中“矫情”“抗压能力差”的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生病的人——只是这病藏在别人看不见的精神里,藏着在我的情绪里。
被确诊后我都头脑立马闪出个念头“辞职”。在递交辞职信那一刻,心里说不出的一种轻松。我想,我如果再不离开那个让我紧张、高压的工作环境,我可能连“活着”这个基本功能都要丧失了。
心理学家荣格讲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忽视内心的召唤时,疾病便会成为心灵的信使。” 我在当时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已经非常严重——持续的疲惫、莫名的疼痛、胸口总是感觉压着大石头,一遇到事情胃痛,想拉肚子,其实一切都是身体在用最激烈的方式,逼我停下来,改变错误的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努力”“坚强”这样的词喂大。努力、吃苦成了惯性,成为上进、优秀的代名词。回想过去几年的工作中,经常是熬夜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心里总是绷着弦:“不能掉链子,不能让领导不满意。” 但其实我已经非常疲惫透支了,就像歌手朴树歌曲中的一段歌词那样 “我不止一次想放弃生命……熬过今天,明天也许会好一点。” 也就是这样的一种信念吧,始终让自己坚持着,直到完全熬不下去了,我的抑郁症彻底爆发。
辞职后,我决定“躺平”在家,其实这不是要破罐子破摔。而是我想好好地让自己休息一下,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情绪自救》书中讲到这样一句话:“痛苦不可避免,但抗拒痛苦、拼命想“变回正常”的挣扎,才是让你陷得更深的泥潭。你再也回不去那个“正常”的你了——那个“正常”的你,正是走向崩溃深渊路上的你。你需要的不是重启,是重建”。而这,其实正是我所需要的。
重建从接纳开始。接纳那个此刻脆弱不堪的自己,允许自己今天只做了一件事——比如,只是好好吃了一顿饭。不再用“效率”“成就”的鞭子抽打自己。
我开始学习“活着”。不是作为一颗合格的螺丝钉,而是作为“我”这个人本身。这过程里,有两本书对我帮助很大:《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尤其是书里提到的“观息法”,听起来非常简单——只是观察呼吸进出。起初盘腿坐二十分钟,腿麻心乱,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啃噬。烦躁、怀疑、自我否定排山倒海。
记得书里提到一个都市白领,被焦虑折磨得无法上班。起初练习观息法,他满脑子都是“这有用吗?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念头纷飞如战场。老师只对他说:“回来,回到呼吸上。不管是什么念头都不管它,你只是守在呼吸上。” 他咬牙坚持,一天天,从胆战心惊到能在情绪的暴风雨中屹立不动,靠的就是呼吸的持守,坚定的观察呼吸,渐渐地情绪的暴风雨就会过去。一个个心结、应该、必须也都会渐渐松解。这就是正念的力量。
《抑郁症打卡自救》书里的“誓言法”则改变了我旧有的惯性思维。当自我批判的想法冒出来时,我学着按照书中的话对自己说:“我放下过去的,今天起,我不再批判自己做得好不好,结果好不好,一切的发生都有它的意义,都是我当下所能做到的最合适做法,我还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接纳我自己。”
还有那句:“我放下过去的,人生没有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标准,自然法则一向都是包容、尊重和平等的,我爱我自己,我接纳我自己。” 这些话随着练习潜移默化变成了我的观念。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有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通常,那些折磨他人的人,也曾被折磨过。” 我恍然大悟,那个曾经最严苛地折磨我、逼迫我“再努力一点”的人,原来一直是我自己。辞职“躺平”,不是向生活投降,而是决定停止自我折磨,给自己重新找一条生路,换个人生的活法。如今我已经找到了,
虽然,我还在康复的路上。但我已经好了一大半了,我已经懂得不逼迫自己了,懂得放松,懂得接纳自己了,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正在越来越多的做到,走在外边我能感觉到阳光晒在皮肤上的温度感觉,吃饭时,我真的能静下心来去感受食物的味道。而这一切我过去是从来没有感知的。心很少会关注当下,享受当下。
如果此刻的你也在抑郁中挣扎,请记得:选择停下脚步,选择“躺平”,选择把活下去当作唯一且最重要的任务,这绝非懦弱。这是重新去活的勇气,是你在向过去告,选择一个新的活法。加油朋友们,我们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