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诈骗狂得很!四国各有花招,从骗投资到卖人口,内幕太吓人

发布时间:2025-08-11 12:39  浏览量:2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老挝博凯省金三角特别经济区内的高层公寓楼,据称是网络诈骗活动的据点。

在过去十年间,东南亚地区已经悄然演变为全球网络欺诈、人口贩卖和金融犯罪的核心枢纽。这些以虚假投资计划和交易平台为诱饵的诈骗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针对全球受害者,攫取着巨额非法利润。一本名为《诈骗:东南亚网络犯罪基地内幕》(Scam: Inside Southeast Asia’s Cybercrime Hubs)的新书,首次对这一新兴的犯罪产业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

该书由伊万·弗朗切斯基尼、凌莉和马克·博合著,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对敏感地区的谨慎访问和大量敏感采访,并结合作者们在东南亚数十年的工作经验,呈现了一份严谨且引人入胜的研究成果。

该书的核心贡献有三:首先,它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综合分析,阐明了诈骗产业如何在东南亚兴起、发展并深深扎根;其次,它提出了“复合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用以解释该产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支撑其运行的政治经济体系;最后,它将视角聚焦于故事核心的人性维度,揭示了招募、胁迫和剥削如何塑造了诈骗基地内工作者的生活经历。

该书追溯了诈骗活动的演变轨迹,清晰地揭示了该产业如何通过不断适应执法压力,巧妙地转移到那些监管宽松、执法选择性执法的司法管辖区。

全书通过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菲律宾的案例,展示了该产业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扎根。在柬埔寨,诈骗活动与赌场、房地产和工业园区紧密相连,往往公开进行。在老挝,该活动集中在监管薄弱的工业区,执法极为罕见。而在缅甸,诈骗活动则在由民兵和武装团体控制的边境地区最为猖獗,这些地区的非法贸易由来已久,其活动常得到中央政府的默许或支持。

菲律宾的轨迹则截然不同:诈骗活动与受监管的赌博业同步增长,利用复杂的许可制度和本地中介网络,直到面临更果断的联邦执法行动。这些案例表明,诈骗产业最成功地嵌入在监管漏洞与政治或经济激励因素交织的司法管辖区

通过突出这些多样化的环境,作者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究的政治问题:为什么该产业在某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更深入?当地政治如何塑造其韧性?

该书的核心概念“复合资本主义”,精准地捕捉了诈骗“复合体”的运作模式。这些复合体是封闭的场所,工人们既在此生活又在此工作,处于持续的监控之下,行动受限。

这些在政治庇护下运作的“例外区域”,通过更广泛的资本和数据流动网络,将诈骗产业深深嵌入到本地经济和跨国利润结构中。这解释了该产业为何如此根深蒂固。

从中获益的,不仅有经营诈骗园区、招募工人的运营商、投资者和中间人(他们往往与跨国有组织犯罪网络有关联),还包括当地的政治和经济精英,以及房地产开发商、服务提供商乃至周边的社区。这个广泛的受益者网络,正是该产业在某些地区能够如此稳固扎根的关键所在。

该书的另一大贡献,是关于诈骗活动中劳工的人文维度。许多工人并非自愿,而是被高薪工作的承诺所吸引,有时甚至是经由熟人介绍。在经济不安全感的驱动下,这些承诺显得极具诱惑力。

而离开营地,同样充满危险与不确定性。营地戒备森严,暴力司空见惯,赎金要求屡见不鲜。救援往往依赖非政府组织、外国使馆或私人谈判。遣返过程也因国家间合作不足以及被贩卖工人被错误地定性为犯罪分子而变得复杂。

通过这种分析,作者对那些在封闭社区工作的人的描绘更为复杂。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犯罪活动,但许多人是在欺骗或胁迫下进入的,其处境符合人口贩卖的特征。

作者们拒绝将他们简单归类为纯粹的受害者,而是将他们的经历置于更广泛的强制劳动和胁迫劳动模式中。他们还关注了工人离开封闭社区后的境遇,这一阶段常常被公众讨论所忽视。获释的幸存者并非安全无虞,离开只是另一段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的开始。

书中指出,东道国政府的执法行动通常是“反应性、不均衡且流于表面”的。打击行动往往是在国际关注或外交压力下被迫进行,其结果也多是诈骗运营被转移,而非被彻底摧毁。即使是在执法力度相对突出的菲律宾,其效果也只是部分性的。这些模式引发了人们对执法能力、政治意愿以及国际合作在塑造该产业韧性方面作用的深刻质疑。

该书明确指出,诈骗活动并非静止不动。一个司法管辖区的打击行动,以及另一个司法管辖区政治条件的变动,正驱动该产业向新的地点转移。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的最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趋势,记录了诈骗活动正向太平洋、非洲及其他地区扩散。

《诈骗》是一部全面、严谨且经过精心研究的著作,它将成为所有关注东南亚及更广泛地区诈骗产业的人士的必备参考。通过清晰地阐述该产业的历史、组织结构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该书既是对东南亚最根深蒂固的非法经济之一的确切研究,也为思考这一全球性犯罪现象的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尼尔·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