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八相,创造了历史上最繁华的一个盛世
发布时间:2025-08-11 19:44 浏览量:4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最出名的莫过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者相比,开元盛世又更加繁华。开元盛世的出现,不仅仅是唐玄宗的知人善任,更是他手底下那些大臣们的真心实干,尤其是姚崇、宋璟等开元八相的再接再厉。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八个人的事迹。
姚崇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他历经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在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任宰相,执掌朝政。任相期间推行"十事要说"改革纲领,整顿吏治,罢免冗官,精简机构,使行政效率显著提升。面对蝗灾肆虐,他力排众议破除迷信,组织官民捕杀蝗虫,有效控制灾情。在军事上主张"兵贵精不贵多",裁撤老弱兵员,减轻百姓负担。其施政注重实效,不尚虚文,与宋璟并称"姚宋",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晚年虽因儿子受贿牵连请辞,仍被玄宗倚重,特许五日一朝参与军国大事。姚崇为相期间,其务实作风与治国方略对唐代政治影响深远,史载其临终前仍心系朝政,嘱咐玄宗慎用边将。
姚崇
宋璟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字广平,邢州南和人。他在武则天时期入仕,历经中宗、睿宗两朝,至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接替姚崇出任宰相,与姚崇并称"姚宋"。任相期间坚持依法治国,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官员政绩,罢免贪腐无能之辈。面对权贵请托毫不动摇,曾拒绝玄宗为其堂叔谋官的请求。他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轻徭薄赋,反对大兴土木,减轻百姓负担。在司法方面强调慎刑,要求复核重大案件,避免冤假错案。其刚正不阿的作风甚至触怒玄宗被贬为刺史,但不久因政绩卓著复任相位。宋璟前后为相四年,虽不及姚崇任期长久,却以清廉正直著称,其铁面无私的执法态度赢得"铁肠石心"美誉。晚年因病辞官,仍受玄宗敬重,特许乘肩舆入宫议政。作为开元盛世的重要缔造者,其治国理念对唐代政治影响深远,史载其临终前仍心系朝政,嘱托玄宗继续推行善政。
宋璟
张嘉贞是唐代中期重要政治家,蒲州猗氏人,出身寒微但勤学不辍。他在武则天时期通过明经科入仕,历经中宗、睿宗两朝积累政绩,至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接替宋璟出任宰相。任相期间延续姚崇、宋璟的治国方略,注重选拔贤能,曾举荐多位后来成为名臣的官员。面对财政问题推行节俭政策,削减宫廷开支,限制官员奢侈之风。在边疆事务上主张慎用武力,妥善处理与吐蕃等周边民族关系,避免大规模战事消耗国力。其施政风格稳健务实,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有效维持了开元盛世的持续发展。张嘉贞担任宰相三年,因年事已高主动请辞,玄宗念其功绩授予开府仪同三司荣誉。晚年虽退居二线,仍时常被咨询政事,其建议多被采纳。作为开元中期承前启后的宰相,他在保持政局稳定、延续盛世局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史载其临终前仍关心朝政,嘱托家人勿求身后殊荣。
张嘉贞
张说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与文学家,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他于武则天时期中进士,历经中宗、睿宗两朝,在玄宗开元年间出任宰相。任相期间重视文化建设,主持整理典籍,扩建丽正书院,招揽文学之士。在军事上主张加强边防建设,奏请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在边疆设立节度使制度。其施政注重实际,曾改革漕运,疏通河道以利粮食运输。作为文坛领袖,其诗文创作与政事并举,推动盛唐文风发展。虽因与姚崇政见不合一度被贬,但复相后继续推行改革。前后为相五年有余,对开元盛世的政治体制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贡献,史载其晚年仍笔耕不辍,临终前将所著文集进呈玄宗,体现其一贯的文人本色与政治抱负。
张说
李元纮是唐代中期重要政治家,京兆万年人,出身官宦世家。他在武则天时期入仕,历经中宗、睿宗两朝积累政绩,至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与杜暹同时被任命为宰相。任相期间以清廉刚直著称,坚决抵制权贵请托,曾严词拒绝太平公主侵占民田的要求。在财政管理上主张量入为出,反对玄宗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建议,坚持节俭治国方针。其施政注重民生,奏请减免灾区赋税,整顿漕运以保障粮食供应。作为法律专家,强调依法办事,完善司法程序,要求刑部复核重大案件。虽因性格刚硬与同僚杜暹产生矛盾,但二人仍能协力处理政务。李元纮担任宰相三年,因病辞去相位后,玄宗仍常咨询其意见。作为开元中期重要辅臣,他在维持政治清明、巩固盛世基业方面发挥了作用,史载其临终前仍心系朝政,嘱咐家人薄葬,体现其始终如一的俭朴作风。
李元纮
杜暹是唐代开元时期著名政治家,濮州濮阳人,早年以孝廉闻名。他在武则天时期入仕,历经中宗、睿宗两朝,以清廉能干著称,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与李元纮同时被任命为宰相。任相期间以严谨务实闻名,曾拒绝西域各国赠送的贵重礼物,树立廉洁典范。在边疆治理上注重实效,任安西都护时妥善处理与吐蕃关系,为相后继续推行稳健的边防政策。其施政重视民生基础建设,主持疏浚河道以利灌溉,奏请减免灾区赋税。作为财政专家,严格管理国库收支,反对奢侈浪费,建议玄宗缩减不必要的宫廷开支。他与同僚李元纮性格迥异导致政见分歧,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将二人一同罢相。杜暹被贬为荆州长史,后历任魏州刺史、太原尹。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暹病逝,终年六十余岁。唐玄宗追赠他为尚书右丞相。
杜暹
韩休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重要宰相,京兆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他早年以文学才能著称,中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被任命为宰相,与萧嵩共同辅政。任相期间以刚直敢谏闻名,多次直言进谏劝阻玄宗游猎享乐,即便惹怒皇帝也坚持己见。在吏治方面严格考核官员,罢免不称职者,提拔清廉能干的官吏。其施政重视农业生产,奏请减免受灾地区赋税,整顿漕运以保证粮食供应。作为法律专家,主张慎用刑罚,要求复核重大案件,避免冤狱。同年十月,韩休又与萧嵩在唐玄宗面前争论,并当面指责萧嵩。萧嵩为此请求退休。唐玄宗很不高兴,将二人一同罢相,改任萧嵩为尚书左丞相。韩休则改任工部尚书。开元二十八(740年),韩休病逝,终年六十八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忠。
韩休
张九龄是唐代开元盛世末期的重要政治家,韶州曲江人,世称"张曲江"。他少年聪慧,弱冠中进士,历任左拾遗、司勋员外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拜相,成为玄宗朝最后一位贤相。任相期间以远见卓识著称,预见到安禄山的野心,多次上疏请求削弱其兵权,但未被采纳。在吏治方面主张选贤任能,创立了"循资格"的选官制度,为后来吏部铨选奠定基础。其施政注重文化建设,主持编纂《唐六典》,系统整理国家典章制度。作为南方士人代表,他打破地域界限广纳人才,提拔了王维等一批文士。在经济政策上主张轻徭薄赋,奏请减免江淮灾区赋税,改善漕运以保障粮食供应。虽因直言进谏触怒玄宗而被贬,但其执政理念影响深远。张九龄担任宰相三年,是开元盛世由盛转衰时期的重要见证者,其诗文创作与政治才能同样出色。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乡去世。
张九龄
小结:
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不仅源于唐玄宗的励精图治,更得益于其麾下以“开元八相”为代表的贤臣群体的实干与接力。核心人物姚崇、宋璟并称“姚宋”,前者推行“十事要说”整饬吏治、科学治蝗,后者铁面无私、厉行法治,共同奠定盛世基石。张说推动文化繁荣、改革兵制,张嘉贞以清廉著称、举荐贤才、力主节俭。李元纮、杜暹同任宰相,均以刚直务实见长,李元纮抵制权贵侵占、杜暹则坚守廉洁、稳健边防。韩休以刚直敢谏闻名,屡次劝阻玄宗享乐。张九龄作为盛世末期贤相,极具政治远见,力主削弱安禄山兵权未果,并创立选官制度、整理国家法典。这些贤相各展所长,在吏治、法治、经济、文化、边防等多领域持续贡献,共同塑造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