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呼唤:马斯洛与罗杰斯
发布时间:2025-08-11 19:37 浏览量:4
编者按:让心理学走进生活,以轻松、幽默、通俗的方式,带你一点点认识心理学,同时认识你自己。
——“心理学不只是治疗崩溃的你,也要照亮成长的你。”
“人不是机器,也不是病人”
20世纪中叶,心理学界被两大阵营统治:
一边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派:你所有问题都来自童年创伤、压抑和欲望;
一边是行为主义的冷静科学派:你就是被环境操控的生物机器。
可问题是:
难道我们不是可以选择的、有尊严的、会成长的人吗?
难道心理学只能告诉我“你有病”,不能告诉我“你可以更好”吗?
这时,人本主义心理学来了,它大声喊出一句口号:“我们不是要治愈病人,我们是要成就人类!”
马斯洛的金字塔:从吃饭到理想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由一层层“需求”构成的。他说人就像在爬一座心理需求金字塔:
1.生理需求:吃饭、喝水、睡觉、上厕所
2.安全需求:房子、工作、健康、稳定
3.归属需求:友情、爱情、亲密关系
4.尊重需求:被认可、自尊、自信
5.自我实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活出意义
如果你还在为交房租发愁,你大概率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但一旦你吃饱喝足了,就会开始想:“我是谁?我能不能做点更有价值的事?”马斯洛说,这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向上生长的力量。
心理学家夹注: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他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用金字塔模型解释人类行为动机。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关注“正常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不仅是对“病人”的矫正。他的理念为教育、管理、心理治疗提供了积极、鼓励式的新视角。
你可能会问:“什么叫‘自我实现’?我下班就想瘫着,谈什么实现?”马斯洛的回答是:“自我实现不是成功,不是出名,也不是发大财;它是——活出你最真实的样子。”比如:
有人喜欢做木工,虽然赚得不多,但他觉得每天都在创造;
有人爱写诗,没人看也写得很快乐;
有人喜欢教书,看到学生有改变比升职更开心。
这些人可能没有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但他们感到充实、有意义、被唤醒。这,就是自我实现。当然,这与社会意义上的成功不冲突,它的关注点是唤醒内在的生长力量。
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你值得被理解
除了马斯洛,还有一位温柔派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他是心理咨询界的“暖男祖师”,他的理念是:“真正能治愈人的,是一个安全、真实、接纳的环境。”他提出三个“治疗性关系”的核心条件:
1.真诚(Congruence):咨询师自己要真实、坦率、不装。
2.共情(Empathy):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而不是分析或判断。
3.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会贬低你,我全然接纳你。
这些听起来是不是像你理想中的朋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所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
心理学家夹注: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咨询师应以真诚、共情、无条件接纳的态度对待来访者。他相信每个人内在都拥有成长的潜能,咨询只是帮助其“自我绽放”。他的理论在心理咨询界被广泛实践至今。
人本主义心理学都研究什么?人本主义不搞解梦、不计唾液量、不训练老鼠,它研究的是:
你对生活的意义感知
你的人生目标
你在社会中寻找的价值
你在关系中是否被理解
你有没有机会做“最像你自己”的人
简言之,它更关心你是不是活得像个人。
为什么我们需要人本主义?
在这个“考核、比较、焦虑、效率”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部评价”操控了。但人本主义提醒你:“你是一个‘有潜能的存在’。”它让你:
看见自己的内在价值,不用靠别人点赞;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再自责成瘾;
保持成长的愿望,而不是永远只想着“不要失败”。
也就是说,它让你看到自己的潜能,让你积极应对“外部评价”操控,你也就有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人本主义心理学,像是一封来自温柔宇宙的信:“嘿,没关系,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忘了看见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明星、CEO、科学家,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过一种真实而不委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