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成立,毛主席得知此将军职位后却勃然大怒:这是欺负老实人

发布时间:2025-08-13 13:45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冬天,毛泽东在延安听到了一个消息。

他一边翻着文件,一边冷不丁地把手里的纸往桌上一摔,声音不大,但屋里的人都听出来了不对劲。

他说了一句,语气有点压不住火:“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说的,是罗炳辉。

当时罗炳辉刚刚被任命为八路军副参谋长,听起来是个响当当的职务。

可实际安排,却是调去武汉,负责所谓的“统一战线工作”。

说白了,就是跟国民党打交道,跑联络、搞协调。

一个打仗的猛将,被放在了文职岗位上。

不带兵,不打仗。

毛泽东看着这份任命,实在是憋不住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往前推几年,1935年,长征途中红军内部爆发路线分歧,张国焘带兵另立“中央”。

那会儿罗炳辉身体非常不好,几次病重,甚至一度昏迷。

人在高原,粮少路远,部队损失惨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接受了张国焘的安排。

不是因为他认同对方的主张,而是那会儿他还在张那边的指挥体系里。

他得带着兵往前走,前线不比后方,真要是撂挑子,很可能整支部队都得出事。

后来中央红军和张部会合,矛盾彻底暴露。

张国焘被边缘化,他那边的将领也都被“重新评估”。

罗炳辉也在其中。

不过他很快就被放下“观察期”了。

因为他没掺和张国焘那一套政治折腾,也没搞什么分裂活动。

最重要的是——他能打仗,而且太能打了。

1933年,江西黄陂,他带着红九军团和兄弟部队打了一场漂亮的大兵团伏击战,围歼了国民党两个师。

一仗下来,俘虏敌军一万多人,连两个师长都被活捉了。

1934年,福建温坊战斗,歼敌四千。

这是长征前中央红军最后一次大胜利。

之后长征途中,他带着部队打先锋,过草地、渡泸定桥,硬是顶着伤病坚持下来。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到了抗战打响的时候,却被放在了后方。

安排他的,不是毛,而是上级统筹人事时的“平衡考量”。

这话怎么说呢?就是既不能让曾靠近张国焘的人太快复出,也不能把他们彻底冷落。

所以给了个“看着高、实则虚”的职务。

罗炳辉没吭声,照样每天准时上班、写报告、见国民党代表、跑协调。

他是军人出身,一向服从安排。

但毛泽东知道,这样的人,应该在战场上。

罗炳辉的老部下后来回忆,说他那段时间常常一边看地图一边发呆。

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说:“如果现在给我一个团,我知道怎么打。

1938年底,毛泽东发话了。

这次是亲自过问,直接安排他去新四军第一支队任副司令员。

地点在皖南,任务是抗击日军。

罗炳辉一接到命令,立刻打点行装,几乎没怎么休息就上了前线。

新四军那会儿刚组建不久,兵员杂、装备差,指挥系统也不算稳定。

他一到任,先整顿军纪,随后带队夜袭敌据点,连续几次小胜。

那会儿老百姓对新四军还不熟悉,很多人分不清红军和共军的区别。

他就亲自带人下乡,和村干部一起熬夜编布告、讲抗战。

有人问他:“您以前是红军的吧?”他说:“我们现在都是抗日军人。”

这话说得不响,但很有分量。

罗炳辉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

他从不主动争功,更不参与党内斗争。

他的履历很特别——12岁控告恶霸,少年参军,滇军出身,后来跟着孙中山北伐,再后来投共。

他对党忠诚,却始终带着一种底层人的踏实劲儿。

他说话慢,走路快,写字不多,命令发得准。

很多部队干部都说:“老罗不说话的时候你以为他在发呆,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他不喜欢应酬,也不擅长和上级“套近乎”。

这在那个讲究“政治方向”的年代,其实是种“吃亏”的性格。

但毛泽东愿意用他,就是看中他的实在。

1940年,他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躺了几个月。

新四军司令部派人来看他,他第一句话就是:“部队现在怎么样?

不是问自己伤得重不重,不是问上级有没有安排复职,而是先问部队。

1946年,他病重去世,年仅47岁。

那一天,部队没有鸣枪,没有搞仪式,只是静静地站了一排,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有士兵悄悄在树后抹眼泪,说:“罗司令走了,我们再也听不到‘该打就打,不该打就走’这句话了。

参考资料:

谢浩,《滇军中走出的共和国军事家罗炳辉》,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年。

丰碑编写组,《罗炳辉:“奴隶”变将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3年。

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实录》,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06年。

陈予欢,《新四军战将列传》,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