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从死囚到皇帝,假如没有灭族之祸,皇位能否正常传到他头上

发布时间:2025-08-13 14:30  浏览量:1

刘病已的身世堪称谜局,许多汉武帝麾下的心腹想必终其一生都未必弄明白。他本是太子刘据的孙子,家破人亡那一夜,重重宫廷门槛、无数权谋利刃,攒成一道锋利的断崖。天子气未散,襁褓婴孩,突然丧失所有靠山,你说还有比这更绝望的吗?监狱阴冷,狭窄的石墙间,铜铃似的眼睛无声翻转,每个夜晚忍饥挨饿。

邴吉守着小囚牢,每次望见那孩子都像是在叹气,又不得不管。他掏钱请了两个女囚来照顾孩子,名义上是护养,实则更像是托孤。孩子身体弱,染过几场重病,好几次险些没挺过来。给起了个名字“病已”——讨彩头的意思,可谁心里不清楚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幸运的名字?!

从征和之祸,汉武帝疑心已断。望气者那年说牢里有天子气,皇帝怒了,要清除隐患,不留活口。刀兵将至,小儿的命淡得像雾气。只是,奇迹真的会发生。邴吉扔掉胆子,堵在牢门口,顶着特使的压力抗命。他没去想后果是死还是生,他只知道这样下去孩子活不成。最后老皇帝思想一转,忽然下诏大赦,这个孩子又“活着”爬出了地狱。

四岁那年,换了命。至亲已无,靠邴吉东躲西藏,带着两名女囚在城中找地方住了几个月。朝廷没人关心,几乎没有人记得这个皇家的零丁后裔,吃饭都成问题。邴吉想了法子,把刘病已送去了祖母的娘家,让史家的人帮忙养育了一阵。再后来——争取到宗室子弟的资格,至少不愁吃喝。

讲到这里,仿佛苦尽甘来。其实远不如此。背负着“逆臣”之名,他从小到大的每一天,明里暗里总有人上下打量。长到十几岁,读书识字、学习经术自立,也许只为有一天能正常嫁娶成家。谁又能预料天命去向?谁敢拍胸脯说自己的处境不会三天两头变糟?

说起来好笑。汉昭帝驾崩时才二十岁,无儿无女。宫廷空出来的皇位变成了一盘烫手的山芋。许多人都觉得轮不到刘病已,他不过是宗室边角的人。按道理,应该有更正统的继承者。谁知刘贺继位才二十七天,就被霍光废了。有人说他胡来,犯了一千多条罪,荒唐?也许只是被人用作替罪羊罢了,当皇帝并没多少好处,每个人都想加害你。

接下来,局面变得奇怪。皇家子孙不少,但谁都不合适。谁都怕霍光,谁都躲着点麻烦。汉武帝六个儿子,长子的后人死绝,剩下的刘胥当不了、刘髆的儿子刚被罢黜,刘旦父子更是早成死仇。仇恨盘根错节,霍光反倒觉得山穷水尽。这会儿,邴吉站出来了。

他说,刘病已有德有才,还肯吃苦,生活普通,操守很好。没背景、没野心,对霍光没威胁。这样的人做接班人,最安全。霍光也松了口气——那就立他好了。于是,曾经在死牢里苟活的小孩,一夜间成了大汉皇帝。历史拐了个弯,不是天意是什么?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难道汉武帝自负一世,到头来全都托付给了最无力反抗的人?

**汉宣帝的皇座其实来的勉强,凑巧之外全是无奈。**

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巫蛊之祸,要是刘据稳稳当当当皇帝,恐怕刘病已一辈子也只能吃宗室“公饭”。他母亲王翁须,不过是太子宫中的仆婢,被迫从家里卖到邯郸,最后阴差阳错进了太子府,生下刘病已。没有资格,没有显赫出身,说到底只是侍妾的儿子,谁会看得起?

有过这样儿媳的家庭,注定不会受宠,史家和王家都无根基。讲究嫡长子继承,除非奇迹,否则铁定轮不到刘病已。这是铁律。可历史有时候会掉链子,一环接一环错位,反倒让真正不该轮到的人站上了台面。皇家从来不是童话,人情冷暖翻脸比翻书还快。

有人觉得命运就是这样,给了你一条路就别指望能改走。可王翁须能抱怨谁?不是每个皇帝都是嫡出,不是每个庶子都没机会。你再回头看邴吉——他一辈子追求干净清白,偏偏被命运拉扯进风口浪尖。没有人问他的心意,他只是在失序的人间做了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好事,结果却改变了历史。

有意思是——刘病已长大后,竟然一点儿不记得邴吉。就像一个孩子被养活、安置、庇护,最后竟然对恩人的名字都没深刻印象。这算不算忘恩负义?可天子的冷漠,大多数时候是无情权力的本质——或者,该说是人本性里的遗忘。

某一日宫女上书,自称当年在狱中养育过刘病已,请求封赏,邴吉被叫来作证。他忍不住气,直言女囚没尽心,反倒自己经常管照。两女囚又说:“皇上那时我们只是出点力,真正恩重如山的是邴吉。”你说奇怪不奇怪?等到汉宣帝恍然大悟,身边摆着的忠臣才是当年救自己命的人。

到了这一步,历史的味道变复杂了。有时侯,人与人之间的恩怨,远没有朝堂上的权力算计来得清楚。可问题又来了,邴吉的选择真的是“善有善报”吗?或者,他只是凑巧站在了长河的转折点上?如果当年他没有托庇庇护刘病已,也许大汉朝气数已尽。可谁敢说,刘病已真的合适当皇帝?

汉宣帝在位期间,号称中兴。可这中兴说得耀眼,背后其实是霍光和班底在幕后苦心经营。刘病已没有做过什么大事,口碑好坏不一。有说他仁德宽厚,也有些时候,他的行事偏激,处事也未必都对得起历代祖宗。譬如晚年,他杀了一批旧臣,有些不近人情。可没办法——当了皇帝的庶子,原本就是被众人盯着的活靶子。太过宽厚不行,太过苛刻也犯众怒。

其实,有人喜欢把刘病已的经历讲成励志故事。但真相常常更无趣也更复杂。不是每个死囚都有机会翻盘,也不是每个“贵种”都能安稳长大。很多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存在,剩下的只是偶然。有点搞笑的是,这样的偶然最后成了必然。

你可能会想:皇帝都这么选,那皇家的信仰、律法还有啥用?其实,这正是汉唐以来中国皇权传承的真实一面——优先考虑安全、稳定、有用,而不是真正的出身、资格。人选过场、各种利益、危机打包,最后盘算一下,谁最不添乱,谁就成了救世主。

有时看宫廷的兴衰,比起讨论权利忠诚更像在拆盲盒。不确定、不可靠、充满变数。好笑是好笑,荒唐也不失为现实。说到底,洪流里每条小溪都有自己的转弯,主角未必想站到光亮,也许只对自己说别饿死就行了。

一场命运流转,恩怨情仇,诡谲多变——到最后,所有人都不过是大历史的一粒尘埃。皇帝也罢,死囚也罢,谁能确定明天的自己会在哪里、会变成什么?温暖、冷漠、救赎、失忆、偶尔冲动,全都夹杂其中,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