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前刷牙错了?医生提醒:过了60岁后,刷牙请注意5点
发布时间:2025-08-14 16:15 浏览量:1
刷牙这件事,大伙儿从小做到大,几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了。但你知道吗?过了60岁以后,刷牙这件“小事”其实一点也不小。
要是方法不对,不仅刷不干净牙齿,还可能伤害牙龈、加重口腔问题,甚至影响全身健康。
有不少人觉得,自己牙齿掉了几颗,或者装了假牙,就不用太讲究刷牙方式了。这种想法其实挺危险的。年龄越大,口腔越“娇气”,刷牙方式不改一改,反而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天天刷牙,但牙周炎、口臭、牙龈出血还是找上门来。是不是刷牙没用?当然不是,而是刷错了方法。尤其是晚上睡前这一刷,要是没刷对,等于白刷。
今天就专门说说这事,尤其是给60岁以上的朋友提个醒,刷牙这5点,真得注意了!
大多数人晚上刷牙,要么是走个过场,要么是草草了事。
有的甚至懒得刷,想着明早补上也一样。其实不然,晚上这次刷牙,比早上还重要。
白天吃了一天东西,口腔里早就成了“细菌游乐场”。
特别是老年人,唾液分泌少,自我清洁能力下降,如果睡前不认真清洁口腔,细菌整晚都在牙缝、牙龈边作怪,第二天醒来,口气重、牙龈肿、牙结石都可能找上门。
而且,夜间是细菌繁殖的高峰期,如果不彻底刷干净,牙龈炎、牙周炎就很容易加重。别等牙齿松动了才后悔,那个时候补救就麻烦了。
有些人一把牙刷能用半年、一年,甚至是等到刷毛外翻才舍得换。
但你知道吗?这样的牙刷,不仅刷不干净,还可能伤害牙龈。
尤其是老年人,牙龈变得更加敏感、退缩,用毛太硬、刷毛变形的牙刷,可能会导致牙龈损伤,甚至加速牙根暴露。
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刷毛细密、弹性好,既能清洁牙缝,又不会伤到牙龈。而且牙刷最好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即使看着“还挺新”,也该换。牙刷不是摆设,用久了,细菌也在上面“安家落户”。
有些人图省事,晚上就用漱口水漱漱口,觉得“清新口气”就等于清洁牙齿。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把“面子工程”当成“实质操作”。
漱口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它能杀菌、清新口气,但没法替代刷牙的机械清洁作用。牙菌斑是贴在牙齿表面的黏性物质,只有刷毛“物理摩擦”才能刷下来,靠漱口水是“冲不掉”的。
就像地板脏了,光喷消毒水不拖地,地还是脏的。所以,60岁以上人群更要坚持早晚刷牙,漱口水可以用,但千万别“偷工减料”。
有些老年人戴上了活动假牙,就以为不需要像真牙那样认真清洁。甚至有的人晚上摘下来随手一泡,第二天早上冲冲又戴上。这样做,风险大着呢!
假牙表面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
长期佩戴不洁的假牙,容易引发假牙性口炎,表现为口腔黏膜红肿、疼痛、异味。
所以,假牙也要像对待真牙一样对待。每晚摘下后,用软毛牙刷轻轻刷洗干净,再放入清洁液中浸泡。第二天戴之前,也要用清水冲一遍,防止清洁液残留刺激口腔。
别把假牙当成“可有可无”的配件,它可是你咀嚼和发音的重要“战友”。
很多人刷牙的方法,其实从小就错了。尤其是年纪大了以后,如果还是用“横着来回拉锯”的方式,更容易伤害牙龈,导致牙齿楔状缺损。
正确的方法是“改锯为扫”,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轻柔地从牙龈方向往牙齿方向刷,动作要轻,不要太用力。记得每次刷牙不少于2分钟,别三下五除二就完事。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舌头也要刷。舌苔厚重,是口臭的“重灾区”。轻轻刷一刷舌面,不仅口气清新,还能减少细菌积聚。
很多人觉得,牙齿问题就是小事,掉了就补、疼了就拔。但其实,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研究显示,慢性牙周炎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都有一定关联。
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下降,如果口腔问题反复发作,会给身体带来更大负担。
比如,牙周细菌进入血液后,可能诱发心脏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还有糖尿病患者,如果牙周炎控制不好,血糖也会更难控制。
所以,刷牙这件事,不只是为了不蛀牙,更是为了守住整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除了每天认真刷牙,定期的口腔检查也不能忽视。很多牙齿问题,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疼”了,往往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
建议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口腔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半年一次。
尤其是戴假牙的人群,更要定期检查牙床和假牙的适配情况,避免假牙磨损口腔、引发炎症。
牙病无小事,别等它“敲门”了再应对。
说到底,老年人的口腔不像年轻时那么“皮实”了,刷牙这件事,确实得更细致、更温柔。晚上这次刷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次清洁机会,千万不能马虎。
记住这5点:认真刷牙、使用软毛牙刷、假牙要清洁、掌握正确刷法、定期做检查,别让口腔这个“小细节”拖了身体的“后腿”。
健康从牙开始,别把它当成小事。
1.王小云, 刘佳. 老年人口腔健康与全身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41(3):345-349.
2.李红梅, 张志勇. 老年人口腔卫生状况与护理对策研究[J]. 护理研究, 2021,35(17):3015-3018.
3.刘燕. 假牙性口炎的临床表现与护理措施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20(5):122-1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