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上厕所会有这5个信号,别等癌变了才就医

发布时间:2025-08-14 16:05  浏览量:2

50岁李先生,因出现腹痛,在上厕所时发现少量便血,故来医院就诊。

就诊时,自述1个月前出现轻微腹痛,当时以为是饮食不规律所致,没有引起重视。近1周,患者腹痛症状无缓解,排便次数增多,3次/天,偶有大便带血的情况,遂来医院就诊。

详细询问得知,患者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平时有吸烟、饮酒习惯。

给予患者进行肛门指检,可触及质软、有弹性的息肉,指套带血。

为更好地了解病情、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经患者同意后,为其安排血常规、便常规、磁共振、肠镜等检查。

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存在感染;便常规检查提示大便潜血阳性;磁共振检查显示直肠内有息肉状肿块;肠镜下可见直肠内有1个带蒂息肉,直径约1.8cm,表面溃烂,进行病理检查,未见异常。

由此可明确诊断患者为直肠息肉,随即给予患者进行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

⚠️ 医生提醒: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尤其是前者,癌变风险相对较高,随着息肉增大、数目增多,癌变几率也会上升。一旦发现直肠息肉,均建议尽早切除,以降低癌变风险,保障肠道健康。

01

直肠长了息肉

上厕所时需注意的5个提示

01

便血

肠道里的息肉受到大便摩擦,表面容易破损出血,血液通常附着在大便表面,颜色鲜红或暗红。

如果息肉位置离肛门比较远,血液可能和大便混合在一起,让大便看起来发黑

需要注意,很多人出现便血时,会误把它当成痔疮看待。

02

排便习惯改变

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排便次数相对固定,可长了息肉后,肠道受到刺激,排便就没了规律。

有的人本来一天一次,突然变成一天好几次,而且总觉得拉不干净,这就是“里急后重”的感觉。

还有的人会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今天拉不出来,明天又拉肚子的情况。

需注意,常会被人误认为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

03

大便形状改变

健康的大便大多是圆柱形,可息肉堵在肠道里,大便通过时就会被挤压变形。

有的变细,像小手指一样;有的一边有凹槽,就像被什么东西压过。

严重的时候,大便还会变得稀水样,或者可能伴有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

04

腹痛

息肉长到一定程度,会影响肠道蠕动,甚至堵塞肠道,这时候就会出现腹痛。

疼痛大多是隐隐的胀痛或绞痛,位置不固定,有时候在肚脐周围,有时候在左下腹,一般持续一会儿就会缓解,很容易被当成普通肚子不舒服。

但要是息肉引起了肠梗阻,腹痛会特别剧烈,还会伴有腹胀、呕吐,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05

息肉脱垂

多发生在直肠下段的比较大的息肉,尤其是带蒂的息肉。

排便时用力,息肉可能会被“挤”出肛门外,看起来像个红色的小肉球,排便后有的能自己缩回去,有的得用手推回去。

02

平时感觉都好好的

息肉怎么突然就长出来了?

很多人都纳闷,好好的肠子怎么就长了息肉?其实这跟多种因素有关。

01

遗传

要是家里有长辈得过结肠息肉或者结肠癌,那家里人得息肉或者癌变的风险就会比普通人高2-4倍!

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为天生常染色体遗传病,患者可能在十几岁肠子上就会长出成百上千个息肉,不治疗的话癌变的几率就会较高。

02

生活习惯

现在很多人喜欢吃油炸食品、肥肉,又不爱吃蔬菜,肠道里的垃圾排不出去,长期刺激黏膜,就容易长出息肉。

还有抽烟、喝酒,烟草里的有害物质和酒精都会伤害肠道黏膜,时间长了黏膜就可能异常增生。

有研究显示,每天抽10支烟以上的人,得息肉的风险比不抽烟的人高两倍多。

03

慢性炎症

也是个重要原因,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黏膜长期发炎、溃烂,修复的时候就可能长出炎性息肉。

04

年龄

肠道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直线上升,研究显示,40岁以下人群息肉检出率约10%-20%,50岁以上飙升至30%-67%,70岁以上甚至超过80%!

这是因为肠道细胞随着年龄增长,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

05

长期久坐不动

肠子蠕动慢,粪便在肠子里待太久,毒素被反复吸收,也会增加长息肉的风险。

尤其是办公室一族,要是一天坐八九个小时,又不爱运动,需要格外注意,定期检查。

03

哪些肠息肉容易癌变?

这3种最危险!

不是所有息肉都会变成癌,但有些息肉癌变的风险特别高,得重点提防。

息肉类型

腺瘤性息肉,这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占所有肠息肉的60%-70%,也是最容易癌变的!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癌变率能达到30%以上,混合型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相对低一点,但也不能忽视。

而增生性息肉一般比较小,癌变的可能性很低,炎性息肉只要把炎症控制好,大多会慢慢好转。

息肉大小

从大小来看,息肉越大越危险:

直径<1cm的息肉,癌变率约1%;

1-2cm的息肉,癌变率升至10%-20%;

>2cm的息肉,癌变率高达27%-64%!

形状不规则、表面坑坑洼洼、菜花样的息肉,比表面光滑的息肉更容易癌变。

需注意:如果息肉在短时间内快速长大,如半年内从1厘米长到2厘米,或者肠道同时长出多个息肉(>10个),则癌变的可能性较大,需立即处理。

生长位置

直肠乙状结肠的息肉比其他部位的息肉更容易癌变。

此外,

年龄越大,息肉癌变的可能性越高,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发现息肉后更得密切关注。

同时,要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林奇综合征(遗传性肠癌综合征),必须尽快做基因检测和全面筛查。

04

发现肠息肉怎么办?

如果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别害怕,大多数息肉可以通过内镜安全切除,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小息肉(<0.5cm):直接钳除

对于直径

中等息肉(0.5-2cm):内镜下切除

对于0.5-2cm的息肉,医生会根据形态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

EMR适用于带蒂或较小的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将息肉抬起,再用圈套器切除;

ESD适用于较大的扁平息肉,能完整切除整个病变组织,减少复发风险。

这两种方法都是微创,术后恢复快,但需要住院观察1-2天,防止出血或穿孔。

大息肉(>2cm)或怀疑癌变

外科手术

如果息肉>2cm,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接近癌变)、已经癌变但未侵犯肌层,可能需要腹腔镜手术切除部分肠段。

这类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但术后需要定期复查,防止复发或转移。

术后管理:定期复查+健康生活

息肉切除后,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后,每3-6个月需要复查肠镜,持续5年;如果5年内未复发,可延长至每1-3年复查一次。

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运动、戒烟限酒),避免息肉复发。

05

早发现早治疗,能救命!

肠息肉从良性到恶性,通常需要5-15年时间。如果能在这期间通过肠镜发现并切除息肉,就能阻断它向肠癌的转变。

根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癌患者生存年鉴》统计,早期肠癌(Ⅰ期)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晚期肠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则不足10%!

记住:肠道息肉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的信号!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腹痛、肛门脱垂,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症状,可能是肠道在向你求救。

别等到中晚期才发现,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