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秉持“病人优先”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15 15:04  浏览量:1

今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智能化新手术室启用,全院手术室数量增至45间,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院供图

尹震宇实施高难度肝胆外科手术。医院供图

洪文新用推拿和针灸为无数病人解除病痛。记者 陈偲瑶摄

康健乐是许多病人心目中的“定心丸”。记者 陈偲瑶摄

美丽的筼筜湖畔,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巍然矗立。在这“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场所,护佑健康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夜以继日的坚守。

正如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院长尹震宇所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始终将“病人优先”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扩容诊疗空间到优化就诊流程,从精进医疗技术到创新服务模式,从提升就医体验到深化海峡两岸医疗合作,医院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这里,医务人员以精益求精的谨慎对待每一次诊疗,以永不放弃的执着守护每一线生机。他们用专业与爱心构筑起生命防线,为健康厦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着坚实力量。

“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中山医者,聆听他们的故事,看他们如何用责任与担当诠释医者使命。

洪文新(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

针下千钧担 推拿解病痛

中午1点多,诊室里依然人影穿梭。洪文新刚刚送走一位病人,桌上微凉的盒饭还未来得及打开——这已是常态。他清晨6点20分到医院,6点30分便开启一天的诊疗,午间门诊无缝衔接,到下午两点甚至傍晚才吃上“午饭”成了寻常事。今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搬迁扩容后,36张病床满满当当,专家门诊看到晚上七点更是家常便饭。

洪文新并非生来就笃信手中银针与推拿的力量。在乡间长大的他,最初对这门技艺半信半疑。读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时,他放假回到村里,白天干农活,夜晚便尝试为村民们施针治疗。一次,他用两针便解除了同学邻居顽固的头痛。当时,年轻的洪文新心头一震:“老师没有骗我!”朴素的信念就此生根——好好学习,帮助更多人解除病痛!从此,他用自己的从医经历,诠释了这一誓言。

妙手治疗 为瘫痪患者托起生命“奇迹”

从医以来,洪文新凭着自己的一双妙手,为众多病人送去健康。

一位腰椎间盘突出9毫米的病人,已达到手术指征,因恐惧手术,特地找到洪文新。十多次悉心治疗,针灸、牵引、手法三管齐下,竟使症状明显改善。

一位漳州来的患者,饱受腰痛折磨只能佝偻行走,站坐皆难持久。洪文新为她治疗一个多月后,病人紧锁的眉头舒展了。

一名高三女生在宿舍里两度晕倒,脑部检查无果,洪文新建议拍颈椎片。果然,颈椎生理曲度严重改变导致椎动脉皱褶,脑供血不足才是元凶。3次治疗后,女生的晕厥消失。高考前夕为求稳妥又做了两次治疗,最终她顺利步入考场。

一位突患耳鸣、听力骤降的患者,第二次复诊时便当着众人由衷赞叹洪文新的医术:“你很厉害,才做了一次,我就感觉快好了!”

面瘫患者歪斜的嘴角、无法闭合流泪的眼睛,经洪文新治疗一周便重归端正。腰扭伤患者躺着被推入诊室,治疗后竟能自己走着出来。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位神经内科转来的中风瘫痪患者,治疗后第二天,那只无力的手竟抬了起来……

医术精湛 行医越久越有敬畏感

虽然凭着精湛医术创造了许多“奇迹”,然而行医愈久,洪文新心头敬畏感愈重,手下动作越发小心,尤其是对颈部这样的部位。

以他的专业视角来看,颈部整复隐伏着不少风险。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颈痛近一年的患者在多家医院求诊无果后找到洪文新,想做推拿整复。CT结果看似无异常,洪文新却直觉不安,力主让病人进一步做磁共振检查——结果查出颈胸段条状脊髓肿物。在这种情况下,若按“落枕”施以整复手法,挤压之下高位截瘫的悲剧几乎无可避免。

“颈椎病分好几种类型,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最忌对颈部大动手脚。”洪文新坦言。岁月积累下,他的颈部整复手法悄然改变,将动作幅度调小,下手越发求稳。看得越多,知道得越深,他越是体会到:针砭推拿之力,既托起生命,亦需敬畏生命的脆弱。

不惧辛劳 系上护腰带坚持工作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常化作无言的坚持。前阵子,一位高龄外地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因路上堵车,临近医生下班时才赶到。病人本打算下午再来找他,洪文新说:“算了,你那么远跑过来,我现在就帮你处理,你治疗完还来得及赶回家。”结束治疗,已近一两点。对他而言,延迟下班早已是习惯。

推拿耗力费时,有的年轻医生望而却步。洪文新却坚守于此,代价是经年的劳损。今年四月,在为一位体重两百多斤的患者做颈部提拉时,他扭伤了腰。系上护腰带,他坚持工作,在搬动病人时,常痛得冷汗浸透衣衫。五一期间,因疼痛加剧,他终难支撑,点滴治疗后休息两三天,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科室。

诊室门开合不息,病人带着病痛进来,携着笑容离去。正是这一幕幕,悄然化解了所有辛劳。洪文新望着那些舒展的背影,言语朴素而真挚:“我的工作看似很辛苦,其实不太累。为病人解除痛苦,他们笑着走出去,我很欣慰。所以不觉得苦。”

针尖轻巧,却承托起疾病带来的沉重负荷;推掌无声,抚平的是病人经年的痛楚。洪文新三十多年的医者岁月,就在诊室、病房里无声流过——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年复一年俯下的身姿,和那些蹒跚而来又轻松离去的背影。

康健乐(胸外科医疗组长、主任医师):

三十载守护 “一辈子”仁心

去年康健乐收到一份特殊的30年工龄纪念礼——医院送给他一床柔软厚实的蚕丝被。这朴素而深沉的寓意,悄然诉说着他作为医者“一辈子”的承诺。在刀锋与生命交织的胸外科,这份职业所承载的重量,康健乐深有体会:“当医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三十多年来,正是这份如履薄冰的谨慎,与源自心底的热爱,支撑他在险峰不断攀登,为无数生命开凿生路。

关注细节 小事里藏着生死玄机

不少胸外科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凶险,康健乐深知早一步洞察便有可能改写生死结局。在同事们看来,只要事关病人,他对细节的关注近乎“偏执”:“康主任不仅早晚查房,中午下班、下午上班也要查房,仔细了解病人情况。即使这样,晚上9点多还专程从家里赶来再查一次——没把病人看完,他睡不着觉。”

这份“偏执”,源于他性格里的小心谨慎,更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在并发症有点苗头时。我们就要揪出来,及时干预。”他眼中看的不仅是“病”,更是活生生的“人”,查房脚步丈量的,是患者安危的边界。

作为一名“细节控”,康健乐有时甚至会“抢”低年资医生的活——亲自给患者换药。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在他看来,是尽早觉察并发症蛛丝马迹的重要途径。

他也时常教导年轻医生,换药不能只是完成任务,而要认真地观察伤口改变,敏锐捕捉细微异常:“创面发红,轻轻按压痛感明显,就要警惕体内的吻合口感染。”尤其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吻合口感染若未及时发现,可能累及气管、血管,导致致命并发症。若能尽早发现,及时引流、清创,就有望逆转病情,转危为安。

正是他这份对细节的执拗,织就了守护病人安全的第一道密网。

“追”到ICU筑牢生命最后防线

食管癌手术堪称胸外科“大工程”,创伤大、吻合口多、患者多为体弱老人,手术风险高。康健乐却知难而进,专精于此。

一位做过复杂脑部手术的老年食管癌病人找到康健乐,希望手术切除肿瘤。病人脑部手术后体质较弱,又长期吸烟,导致肺功能差,增加了手术风险。术后,老人发生严重感染,出现呼吸衰竭,转入ICU救治。康健乐并没有因为病人转到其他科室就放手,而是追着病人跑,经常守在病床边和ICU的医生一起探讨调整救治方案。

当病人家属顾虑犹疑,担心气管切开是徒劳时,康健乐顶着压力做出关键决策:切!有一丝希望,就不要放弃!当病人气管有痰液,护士一时忙不过来时,他自己上手为病人吸痰清痰,及时维系呼吸道的畅通。在病人烦躁欲拔管时,他温言安抚;在病人不知晨昏、心中焦虑时,他耐心告知时间与转出ICU的标准,鼓励他勇敢与病魔抗争。得知老人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他默默协助家属申请救助基金。

每次康健乐一到ICU,老人就握住他的手。“父亲很信任康主任,一看到康主任,就像吃了定心丸。”老人的子女说,有时候父亲发脾气,他们就去康主任那儿搬救兵,“只要康主任一出马,父亲就愿意配合治疗了。”

医患同心 说患者听得懂的话

这位重症食管癌患者能够顺利出院,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奇迹”。创造奇迹,除了医疗技术本身,也离不开医患沟通。

与病人沟通,康健乐坚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会尽量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力求“让老百姓听得懂”。比如,病人不知道什么是呼吸衰竭,他就用“气不够用了”来代替。病人和家属听懂了,消除误解和顾虑,医患才能携手对抗疾病。

“病人来找我们,是很无助的,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他们。”他经常提醒下级医生和护理团队,“病人是老师,我们在病人身上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要善待病人。”

三十载行医路,康健乐守护生命的姿态恒久不变:刚毅如手术刀锋,精准地切开病魔的屏障;温润如蚕丝包裹,细密地呵护着每一颗忐忑的心。手术台见证了他如履薄冰的谨慎,监护仪记录了他绝不放弃的执着,而患者紧握不放的手和充满信任的眼神,则是对这“一辈子”医者仁心最真切的回应。(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