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育人的可能与可行
发布时间:2025-05-21 08:40 浏览量:2
传统分科式教育虽然在系统、高效学习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却割裂了学科之间、学科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多视角、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早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调:“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一系列极具前瞻性政策的出台,直指全球化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复杂、多变、模糊和不确定性问题,迫切需要培养能够贯通多学科核心概念、融合各学科思维方式、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综合型、创造型人才。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锡梅实验小学对跨学科学习的探索已经持续10年,探索出从“关注课程知识”到“促进思维交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路径,奏响了以思维交融为主旋律的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乐曲。
该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立足思维交融的基点,强调核心素养。立足思维交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发展,强调现实问题的跨学科解决,关注学科核心概念及跨学科大概念的运用,以真实问题为情境,以项目化活动为抓手,以亲身体验为参与方式,最终实现思维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发展。
立足思维交融的发展,强调知行合一。高阶思维和创新思维是思维的进阶状态,是实践中思维向着复杂、思辨、创造等维度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个体意志的生发和长期保持。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以素养目标为导向、形式丰富、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加强知行合一,注重“做中学”“创中学”,使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成为学生常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立足思维交融的深化,强调整体联结。跨学科主题学习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方法的局限,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借用、移植、创新多学科的方法,拓展认知边界,尝试用更广阔的思路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创意,建构了知识、能力与思想方法的整体关联,培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更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品格和能力。高质量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是新课标指引的课程改革方向,也是课程教学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然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发展到思维融合这一阶段,可以说更加清晰、更加有力地展现了小学教育综合育人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在相当程度上预示着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能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