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劝告:秋天宁可打牌,也别做这6事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9  浏览量:1

风一吹,落叶悄然飘在石板路上,仿佛天地之间都静了下来。但就在这宁静的季节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却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停止了跳动。心肌梗死,这个听起来熟悉却常被忽视的名字,如今正悄悄攀升为威胁人们生命的“隐形杀手”。

数据显示,秋冬之交,心梗发作率飙升,医院急诊科里,年年都有人因为忽视身体信号,在这个季节猝然倒下。为什么偏偏是秋天?

又是什么习惯,正悄悄推着人们走向那一步?有些事,宁可不做,也不能冒这个险。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因严重狭窄或突然堵塞,导致心肌长时间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心血管事件。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统计,中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急性心梗猝死,且发病者呈年轻化趋势。

特别是入秋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血管收缩更明显,心梗风险直线上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的事实。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一项临床研究中发现,每年9月至11月,是心血管急症的高发期。医生们总结出一个令人警醒的趋势:很多患者在发作前几天身体就已经发出“警告”,但多数人或因为忽视,或因为“怕麻烦”,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尤其在秋天,一些常见却危险的行为,成了“催命符”。

有句老话说得好:“秋风起,莫乱行”。人们总以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却不知也是心血管意外的“埋伏期”

早上空腹运动,心梗风险最大。
不少人喜欢清晨外出锻炼,认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但秋季清晨气温低,血管骤然收缩,心率上升,血压飙升,极易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律失常。

特别是年过五十的人群,清晨空腹剧烈运动就像是“拿命去锻炼”。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出,清晨6点至9点是心梗高发时段,尤其在秋冬更为明显。建议早起后先喝一杯温水,等身体适应后再进行轻度活动,如缓步走、太极等,避免剧烈运动。

贪凉洗冷水澡,是要命的习惯。
秋天虽然没有酷暑,但很多人还有“洗冷水澡”的习惯,觉得清爽提神。但冷刺激会让血管瞬间收缩,尤其是心脏冠状动脉,容易导致血流不畅甚至血栓形成。

一位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心内科专家强调:秋冬季洗澡必须避开冷水,水温控制在37℃左右,洗前务必让浴室升温,洗完及时保暖。

深夜熬夜、情绪波动,会推高血压
有句老话叫“夜里不睡,白天难活”,这是有生理依据的。秋季夜长昼短,人本就容易情绪低落,加上熬夜刷手机、追剧,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情绪激动、愤怒、焦虑,是心梗的“催化剂”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人在愤怒发作90分钟内,心梗风险增加5倍。建议中老年人晚上10点前休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学会用深呼吸、慢走、听轻音乐来舒缓压力。

秋季暴饮暴食,脂肪堆积血管堵塞
“贴秋膘”虽是传统习俗,但若毫无节制,反倒成了健康的绊脚石。秋季食欲增强,加上节日聚会频繁,摄入高油高糖的食物会大大增加血脂水平。

脂肪在血管里打“滚”,就容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一旦破裂,便可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梗。

建议饮食上坚持“七分饱”,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菠菜、藕等,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控制糖盐摄入。

忽视早期信号,是最致命的错误
心梗并不是毫无征兆地袭来,很多患者在发作前几天,会出现胸闷、乏力、肩膀痛、出冷汗等轻微症状。可惜的是,很多人以为是“老寒腿”、“胃不舒服”、“累了”,结果错过黄金干预期。

德国心脏研究中心强调:如果胸口有压榨感,持续超过15分钟,尤其伴随出汗或恶心,应立即就医检查心电图。

天气骤冷不加衣,是在“硬扛”风险
俗话说“春捂秋冻”,但“秋冻”也要有度,不能乱冻。特别是北方地区,早晚气温低至个位数,若仍穿短袖凉鞋,无异于让身体裸奔在寒风中。

低温刺激会引起血压波动,诱发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事件。建议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群,秋季出门根据温度及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护颈部、腹部、脚部三大“冷点”。

心血管健康,从生活细节中防起。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那些保持良好生活作息、饮食清淡、适量运动的人群,心梗发生率比普通人低约42%。

而一些冷门的保健方式,比如“耳穴按摩”“脚底热敷”等,也逐渐被证实对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微循环有一定帮助。比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一项实验表明,坚持使用热水泡脚,每晚15分钟,能有效缓解血液黏稠度,改善末梢循环,对心脑血管有益。

不同地区的人群,应因地制宜
东北的朋友,秋季温差极大,尤其要注意保暖,早晚出门建议戴帽子、围巾,避免冷风直吹头部和胸口。南方潮湿多雨,建议注意防潮,避免因湿气侵袭引发血管收缩异常。

不同年龄层,也有不同防护重点
中年人正是家庭事业双重压力的中坚,一定要学会减压,学会“放下手机”,关注身体反馈。老年人则要控制好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按时复查指标,按时服药。青年人也不能掉以轻心,熬夜、饮酒、暴饮暴食,都是“心梗年轻化”的元凶。

说到底,心梗不是“突然”的,而是“积攒”的。
它就像一根绷紧的弦,不知哪一刻会断裂。在秋天这个“潜伏期”,人们更要提高警惕。与其晨跑,不如三五好友打打牌,活动活动手指,聊聊天,放松心情,也许反而是更好的养生方式。

长江以南的老人爱打麻将,东北人更喜欢搓个“拱猪”,其实这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交、舒缓情绪、改善血压波动。

心脏健康,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细节积累。
别等心梗来了才后悔,别等生命中断才明白,原来一顿暴食、一次熬夜、一次情绪失控,都可能是最后的“稻草”。

秋天虽美,却也藏着杀机。
请记住这个季节的“六不要”:不要空腹剧烈运动,不要冷水洗澡,不要熬夜发火,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忽视症状,不要硬扛寒冷。这六条看似平常,却可能决定生死。

如果你身边有中老年亲人,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他们看一看。一份提醒,胜过千句抱怨。

你的一个点赞评论,或许就能帮到一个正在“秋冻”中的人。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秋天的“隐形杀手”,也让更多人避开这6个“雷”,平安过秋、健康过冬。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流行状况报告[R].
[2]王辰,李立明,王陇德.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1):3-8.
[3]AHA(美国心脏协会). 心血管健康与生活方式指南. 2023年发布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