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必看:南昌航空大学好不好?师者领航处,便是好大学!
发布时间:2025-08-27 18:28 浏览量:2
什么样的大学才算好大学?是绿树成荫的校园,还是先进的实验设备?或许答案藏在每一堂课的光影里——大学老师,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他们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领航人”:用专业素养搭建知识框架,用创新思维打破认知边界,用人格魅力点亮理想星火。
在江西南昌,有一所承载着“航空报国”使命的学府——南昌航空大学,正是这里一群优秀师者的坚守与担当,诠释着“好大学”的深层内涵。
这份“领航”的力量,在国家级教学赛场的舞台上格外耀眼。不久前,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决赛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这场覆盖14个学科门类、吸引1308所高校12.7万余名教师参与的顶级赛事中,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侯冬梅老师,带领《水处理生物学》课程团队斩获新工科赛道副高组三等奖。
《水处理生物学》作为新工科水务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课,团队以“净水生境,启智赋能”为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创设数智化情境、推行C-PBL教学模式,更将思政教育融入全链条,打造出“有趣、有料、有用、有意、有效”的“五有课堂”。因此,这份获奖的背后是昌航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刻践行,也是他们教学创新能力的有力证明。
若说国家级赛事的获奖是师者能力的“高光时刻”,那学校评选的“最美教师”,则更细腻地勾勒出昌航师者的育人本色。那些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春秋的“最美教师”,他们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航空制造与机械工程学院等不同院系,从教年限从10年到20余年不等,却有着共同的坚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赛道上深耕不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侯育花,14年如一日探索“问题导向+互动研讨”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拿下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同时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主持12项科研项目;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丁园,24年坚守教学一线,将《环境工程仪器分析》打造成省一流课程,还带着学生做污染土壤修复研究,培养本科生发表27篇学术论文……这些老师,从来不是“只搞科研不重教学”的学者,而是“左手科研创新、右手教书育人”的领航者。
这些师者的影响,早已渗透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课堂上,用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飞机检测实训;实验室里,带学生攻克航空装备的技术难题;竞赛中,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数学建模”等赛事中摘金夺银;更用“航空报国”的信念,感染着一届又一届学子。
建校以来,近20万名昌航毕业生中,35%投身航空国防领域,航空航发主机厂40%的热加工技术骨干、80%的无损检测领域技术骨干都出自这里——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一位位师者用言传身教铺就的成才之路,是“日新自强、知行合一”校训的生动实践。
原来,好大学的模样从不复杂:当有一群老师愿意用匠心打磨每一堂课,用热爱陪伴每一位学生,用坚守传递一份使命,这所大学便有了滋养人才的土壤,有了引领未来的力量。
南昌航空大学,正以这样的师者群体,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育人答卷,也让“师者领航”的光芒,照亮更多航空报国追梦人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