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瘾再大也要停,医生反复告诫:有这几种疾病的人绝对不能吸烟!

发布时间:2025-08-28 06:45  浏览量:1

见得多了,才明白有些事不是劝一劝就能改变的。吸烟这事,就属于那种“知道不好,但就是戒不掉”的典型。

每次门诊,坐下来咳嗽的、喘不过气的、血压飙高的,一问病史,多半绕不开“抽烟多少年”这个话题。

有的人说:“我身体一直挺好,抽点烟怎么了?”但事实是,烟草对身体的伤害是点对点精准打击,不分你是不是‘体质好’。尤其是一些特殊病人,吸烟就像往火上泼油,不是“加重”那么简单,而是“催命”。

不少人还误以为,年纪大了才需要戒烟,年轻时抽没关系。 但研究早就打了这类想法的脸。吸烟的危害不会等你老了才发作,它早就在你体内悄悄布下“定时炸弹”。

最典型的就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吸烟会让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压升高,还会让血小板变得更“黏”,容易形成血栓。一个不小心,血管堵了,后果谁都担不起。

高血压患者吸烟,脑卒中和心梗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一再被证实的现实。

有一次,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血压控制得还算可以,却因为烟不离手,突发心梗,送到医院时情况已经极其危急。他的家属一句话扎心:“要是当年听劝少抽点,现在也不至于这样。”

还有糖尿病患者,更是“烟不能碰”的代表人群。糖尿病本身就容易导致血管硬化、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下降,而吸烟会加速这一切的恶化。

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波动,让本就脆弱的代谢系统雪上加霜。有些患者控制饮食、按时吃药,却因为不戒烟,始终控制不好血糖。

更何况,糖尿病人本身就容易出现伤口难愈合的问题,而吸烟会让末梢血液循环更差,导致小伤变大疮,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有人觉得吸电子烟就没事,可电子烟同样含有尼古丁,对血管和神经的刺激一点没少。

再说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阻肺、哮喘、肺气肿这类病的患者,吸烟简直等于自毁呼吸系统。香烟中的焦油会破坏支气管黏膜,使气道炎症持续存在,导致气道狭窄、肺功能下降。

不少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恶化,其实就是“多抽了几根烟”的事。一旦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再怎么治疗也难以逆转。

还有一类常被忽视的,是胃肠疾病患者。比如胃溃疡、胃炎、消化道出血这类人群,吸烟会抑制胃黏膜修复,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让胃壁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吸烟者发生胃癌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吸烟者。长期的胃部刺激和炎症,可能就是癌变的温床。

有时候病人会问,抽烟和胃有关系吗?关系大得很。更别说那些正在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不少癌症,包括肺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背后都跟吸烟脱不了干系。

吸烟不仅会增加患癌风险,还会降低放化疗的效果,增加复发概率。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吸烟不是“加重病情”这么简单,它是直接和“生存期”挂钩的。

有人说:“已经得了癌症,再戒烟还有用吗?”当然有用。戒烟可以改善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

还有一类常常被忽略的,是精神心理类疾病患者。比如焦虑、抑郁、双相障碍等人群,有些人会用吸烟来“缓解压力”。

但实际上,尼古丁只是暂时刺激多巴胺分泌,带来短暂的“愉悦感”,过后反而让情绪更不稳定。许多研究发现,吸烟者的抑郁症状更严重,戒烟后反而情绪更平稳。

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干扰,会加重原有的精神状况,甚至影响药物代谢。有些病人会抱怨:“我吃药效果不好。”其实问题可能就出在香烟上。

吸烟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它是一个会深刻改变身体代谢、循环、免疫系统的行为。很多人觉得自己“抗得住”,但身体不会陪你逞强太久。

还有人说,自己戒烟后体重上升、脾气变差,这些都是过渡期的表现。长期来看,戒烟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短期的不适。不戒烟,不等于“没有后果”。只是后果来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来不及处理。

尤其是在一些基础病患者身上,吸烟不是“加分项”,是“扣命项”。医生不是不厌其烦,而是见得太多,知道代价太沉重。

所以,那些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肺病、胃肠疾病、肿瘤、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真的不能再吸烟了。不是建议,是底线。

不是吸烟的人都一定会得病,但这些病的人吸烟,几乎都更严重。如果你已经在这些病的名单里,烟瘾再大,也要停下来。

不是因为医生说了才重要,而是身体的反馈会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代价。人这一辈子,总有些习惯需要断舍离。烟,就是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1]王晓松,李立明. 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3):194-198.
[2]刘志勇,王海燕. 吸烟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10):784-788.
[3]张军,陈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吸烟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5,48(2):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