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分子一般外部表现就是极左极右,文革时期的清廉是腐败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5-08-28 08:40 浏览量:1
腐败,这事儿你要抬杠,谁都知道是个老话题。可要问它怎么一路水涨船高,从十几块钱的罐头票,到今天几十亿的大案,老实说,没几个人能说清楚。我听过一位老干部低声唠叨:“文革那阵子也就走走后门,抢个肥皂粉,送两罐麦乳精。哪像现在——这捞钱的路,一条比一条野。”他那口气,唏嘘里带点无奈,仿佛见多了刚烈与滑头的交替,就看着那条“灰道”一步步铺开,长得让人心慌。
你看啊,七十年代末的北京,天还刚亮,菜市场小贩摆摊儿,工人下夜班顺手掰根烧饼。那个时候,谁要让你不排队能弄点儿猪肉,你就得偷着乐。也就个车票、两条毛巾布,稀罕得紧。真敢伸手“拨公家”东西的,回家晚上都心虚。但后面的事,咱们都看见了嘛:改革一开闸,水流急了。腐败的滋味,也越来越贵了。
可要说起源,还得倒回头去。有些人喜欢把“老一辈”全扣到“圣贤”头上,其实不然。新中国刚立起来那会儿,确实有不少人把钱粮、命都扔进了建设里,啥都不顾,泥裤子出门干革命,手底下无非也就一口旧搪瓷碗。真的有理想,脑袋里只想着集体和“新世界”。但人多嘴杂,风气变得也快。就在这拼命干活的队伍里,也混进来些“钻空子”的主儿。
这事儿很微妙。有些人本事不大,混点嘴皮子功夫,专会戴高帽、说漂亮话。遇到运动风头上,这些人反而吃得开。像是吃惯了大锅饭,又揣着不安分的小算盘。你说他们是不是坏?不一定。只是看准了风向——谁手里权大就跟谁。表面上信仰轰轰烈烈,背地里,一肚子算盘。
文革那几年,真是一场大洗牌。口号漫天飞,人人自危的时候,你要真为群众办实事,反倒成了假大空里的一粒沙。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嘴上叫得响,行动里全是套路。老百姓心里清楚:“上面一句话,底下十个人转弯。”那会儿的腐败,倒还不叫腐败,顶多动点小心思,蹭俩紧俏票据。可有些毛病,这会儿就种下了。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学会了“啥是真话不紧要,紧要的是说对话、站对队”。这法子一旦用顺了,就跟沾了油腻似的,揩两次桌子也擦不净。到了改革开放一声春雷,市场、机会、名目、诱惑,像是泛滥的水涨起来。只要你还会戴高帽、装样子,光是空话本事,就能“变现”。以前画在墙上的“虚荣”,一下子换成了人民币。
有个王守信,说是揣了几十万,大案在当时一夜轰动。可二十来年一晃,又冒出个赖小民,数字翻了好几个零头。钱越挤越大,招数花样百出,跟病毒学变异似的,谁沾谁倒霉。你要说教育、监督,这些年也不停喊抓得紧。可架不住“巧言令色”——永远比规则快一步。嘴上喊群众,心里压根就没装过“小老百姓”。
我倒时常想想,那些年老工人一身油汗在车间里低头干活,顺口骂两句“干部说话像念书的,没一句掏心窝的”。其实,他们未必是怀疑谁的初心,只是太多跳梁小丑混进列队,一堆“老好人”躲在后头,说一套做一套。后来名利渠道打开,谁会只满足一张票?有办法的,心气高的——骨子里争的还是露脸、出头。至于这些“出人头地”,过几年就变成了钞票和车钥匙。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人活脱脱“变色龙”。运动里会抢风头,改革里敢撸袖子,机关里喊口号,商场里谈合同,哪样他都沾点边。说到底,他们不是“与时俱进”——是永远只服输给利益。从前嘴边“为人民服务”,遇到机会,全成了“为我服务”。
当然,也不是谁都有这个胆气。大多数人啊,还是本份。走后门拎点礼物,也是人情往来那点“小九九”。真正把公家腰包倒腾成自己账户的,总是那么一小撮。这一小撮可劲挥手遮天,一晃几十年。等漏洞补完,制度上了,办法变多,大家发现——人心的弯道,最难填平。
讲闲话容易,但你要真问“文革留下的最深烙印是什么”,我看未必只是那些大字报和批斗会。更深一层,是那种空洞的、形式上的话,成了晋升通行证。信仰抽空了,光剩下大话小调,牌坊树得越高,心里的门槛越低。久而久之,谁还较真?谁还真心疼“群众锅里有甚”?——没人!都在飘着,盯着“上面”的脸色和“上面”的指头。
这个习气,一到快速变革的大潮里,摊开来成了大病。制度再好,人心上总留着裂痕。历史拐了几个弯,我们也没绕出去。文革种下的,是“假大空真掏心”的苗头,直到今天,多少场景还在重复。
所以说,腐败哪有一朝一夕地长起来?哪有什么突然“思想滑坡”?不过是旧习惯长出了新花样,虚头巴脑地包了糖衣,换个招牌罢了。末了,你说,该怎么解?咱不知道。只能看人,带着点希望,也带着点警惕。人这颗心,最终到底能不能掰直啊?还得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