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至,浪漫的定义变了吗

发布时间:2025-08-28 16:05  浏览量:1

七夕将至,这一民间传统节日长久以来被赋予了浪漫寓意。各地文旅发起“七夕游园会”民俗活动,商圈里的花式“七夕套餐”陆续上架……事实上,七夕节源于古老先民对宇宙天象的崇拜,后融入牛郎织女传说,逐渐演变为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

不止七夕节的丰富内涵被重新发现,中式浪漫的定义也在重塑刷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仍是当代年轻人向往的感情模式吗?“幸福是一种能力,爱也是一种能力。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共谋,也是精神选择的试金石。”被不少网友称为“爱情导师”的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日前谈到,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是不是同一个方向,往往决定了这段关系的牢固与长远。当两人决定共同打开新生活,“这是最大的现实主义,也是浪漫主义宣言。”

爱是责任,还是“过敏反应”?

如今日新月异,“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遥不可及,感情和关系裂变出越来越多不同的状态与形式。“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我又相信爱情了”……网友心声的两极跳转中,透着对亲密关系既渴求又焦虑的矛盾心态。

“故乡和父母,是不可选择的源头,而爱情和婚姻,则是我们生命之河的最大一条支流。所谓现代人的爱情和婚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他者和我们自身的关系极为特殊。两个人一起生活,要把最真实私密的部分展现给对方,像两块粗糙石头,不断磨砺,最终看起来像一块石头,几乎没有缝隙。”作家刘汀最新长篇小说《生活启蒙》围绕女主人公丛牧之对父母经历的回忆追寻展开,进而书写了两代人的爱情。

“爱,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过敏反应。小说与其说在书写和处理爱情和婚姻,不如说我分别从双方视角来处理人本身。”他借角色之口道出,很多时候,会有某种力量,让两块石头重新分开,甚至互相撞击,碎裂一地;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人与他人的关系,根本上仍是人和自己的关系。余作真与丛牧之的感情起伏里,他们曾互相吸引的东西,经岁月淘洗也会产生微妙变化。

这种动态处理感情变化的写法,引发了很多读者共鸣。“人与人的感情有时像一条河流,在它流淌的时候,会有天上的落雨,地上的溪流,不断汇入进来。我们难以分清哪滴水来自哪儿,但逆流而上时,仍能看到汇入的痕迹。”

“牛郎织女”式相思还能打动Z世代吗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古代神话中,牛郎织女因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还能打动Z世代吗?

七夕也叫乞巧节,最早是晒书晒衣节,不单是牛郎织女重逢的爱情故事,也不单是农妇纺织的劳作故事,而是宫廷与民间狂欢的仪式,也是文人墨客交流的场域。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在新著《七夕:星空、神话与异域风俗》中,追溯牛郎织女神话与远古观象授时传统、男耕女织文化的渊源,揭示历代七夕节俗中蕴含的女儿节属性——女孩们在这晚对着天空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女神赋予她们聪慧心灵和灵巧双手。

《有情人终成眷属——创作论》书中,黄天骥教授对《西厢记》莺莺原型的悲剧、《董西厢》对“始乱终弃”的颠覆、红娘如何成为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婢女形象等作出新的解读。他充分体贴王实甫经营人物的苦心。比如,抓住“临去秋波那一转”细节,将其定为全剧关窍,剖析佛殿奇遇和莺莺的主动追求,关注到王实甫将莺莺年纪有意改大,留意到三次“回觑”的少女情态,更拈出莺莺怦然心动、崔张爱情故事背后人性觉醒等话题。

“姻缘巧配,当然很稀缺,但七夕的底色能看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尊崇。这也提醒当代读者,七夕不止是朝思暮想,更要珍惜眼前人,共同将日子过出仪式感。”《七夕》《有情人终成眷属》责编陈明晓谈到,亲密是一种艺术,需要彼此的尊重包容与理解,爱情不是用来填补空虚,而是互相成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