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每天都是吃素,为何还是肥头大耳?看看他们的“伙食”就懂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20:20  浏览量:2

文 | 不似少溓游

编辑 | 不似少溓游

说到和尚,如今释永信是话题中心绕不开的人。

自打东窗事发,他可谓是扭转了多年来大众对于和尚的认知。

挪用公款、找情人、生私生子,所作所为件件桩桩惊掉眼球。

有人说,从释永信的面相就能看出来,臃肿、油腻,没有一点清心寡欲的样子

说来也是,如今的各种文艺作品中,对和尚的形象表现通常都是体态丰腴,颇有憨态可掬之意。

流传的一些画像上面,和尚也均是一幅肥头大耳的模样。

现实中我们去前往佛寺之类的地方烧香祈福,或是旅游观光时,所见的和尚师父们。

虽然不是像影视剧中那样,个个身宽体胖,却也都是壮壮实实的

相信有不少人就会因此产生疑问了。

和尚们日日吃斋念佛,就算不清瘦,也不会是那种高胖身材。

之所以能会产生这种认知,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大部分人不了解和尚们的日常状况。

尤其是现在,和尚师父们的修行生活,早已和传统认知当中那一套大不相同。

经过多年的发展进步,和尚们在各个方面都可谓是天翻地覆。

和尚作为修行人,为了修行而规定下各种戒律是免不得的。

在佛教传说当中,“五戒”正是佛陀悟道时,在一株菩提树下提出的。

所谓“五戒”,即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后世还在“五戒”的基础上加入了另外三戒,形成了如今广为人知的“佛门八戒”。

一个人出家为僧,都要聆听训诫,首先刻入他们头脑的,就是“不杀生”。

杀伐之念,在佛教教宗里是最为深重的罪孽。

因为佛教认为万物有灵,从人本身,再到各种家畜动物,都存在思想。

只要具备神智,就说明其具备着佛相,也就是成就佛道的基础。

然后,佛教还认为众生众灵来到世上,都是带着罪业而来的。

而消除这份罪业,重归极乐的方式,就是多行善事,即使是飞蛾小蜂也要加以保护。

不过放到日常饮食上,有些和尚就犯了难。

那日常还吃不吃肉呢?要知道,吃肉这件事的上一步,可就是杀生。

在这个问题上,佛陀在佛教经典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三净肉”。

如果是“不故见、不故闻、不故疑”的肉食,单吃无妨。

就这样,和尚们的饮食规矩演变成了以吃素为主,万不得已才可以吃“三净肉”。

不过这种规矩,在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传说达摩祖师从悟道时起,就离开家门踏上了旅程。

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东亚,最终他在神州大地落足,并创立了大乘佛教。

经过多年发展,大乘佛教传承到了今天,也就是所谓的汉传佛教。

相比于佛教其他分支,大乘佛教最突出的就是他们更高的信仰追求。

他们所信奉的教条,是要引导世间一切生灵,让他们得到度化

再回到最初戒杀生的教条之上。

大乘佛教当中,神佛菩萨们也彻底断绝了肉食,饮食上只是果蔬面食

神佛即已如此,底下的信徒们自然也不能例外。

就这样,汉传佛教的和尚们也就不食肉只吃素了。

僧人和尚们日日吃斋念佛,但是缺少剧烈运动。

并且斋饭当中虽不得见荤腥,却尽是碳水、菜油。

众所周知,素斋炒菜这类是很不容易吃饱的,只吃这些素食,饭量不会太小。

日日吃下去的油水越来越多,消耗这些过剩营养的方式却少见。

时间久了,脂肪热量在体内堆积起来,自然而然就胖了起来

不过与和尚僧人们同为修行者的道教人士,情况却是截然不同。

人们提起道士、道长之类的道教人物,无一不是身轻面瘦、发须飘飘的清瘦形象。

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都是山野修行这人,形象却大相径庭?

原因出自于佛道两教不甚相同的行为讲究。

与如今大多深无人烟的佛寺不同,道观往往深藏于山野远林之中。

观察一间道观,往往要从一天的昏晓分割时开始。

伴着清晨的露珠鸟鸣,道观的道士们便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他们既在山路崎岖中徐行,也去闹市人烟里踏足。

用上全身的力气,度过这日复一日的清修日子。

说白了,相比于和尚僧侣,道士们的日常活动要更能消耗食物所带来的热量

吃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和尚们每日摄入大量碳水素斋,道长们却有更自然的饮食搭配。

道士们食素时,但还讲究“辟谷”,即少食五谷甚至不食五谷而用果蔬代替。

因此道士们的生活饮食,相比和尚们要更健康一些。

正常的营养摄入以及适宜的运动量,让道士们有着相比和尚,更为匀称清瘦的身材形象。

如今的和尚,早已脱胎出曾经的宗教信徒概念,已经成了一种颇有现代感的职业。

而且想在这个时代“出家为僧”,门槛也是高得很。

年轻的和尚师父们,学历是一个赛着一个高。

一些事务繁多的名寺,即使是硕士也不敢说能稳进。

无一不是知识能力兼顾的人才,这样的年轻人们为什么“甘愿屈尊”去出家呢?

会产生这种理解的人,只能说明其人的思想,已略与时代脱节了。

如今当和尚“出家”可不是什么屈尊了,而是一份安逸又多金的工作

如今的寺院早就同现代社会完成了接轨,各种各样的“新规矩”,正在当中推行着。

就像现代企业中流行的“工作交流群”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寺院也开始创建网络账号,顺着网络信号进行着颇有现代特色的佛法宣传。

佛寺禅院们不但在管理方式上向现代过渡,工作方式也大有改变。

打卡读经、写工作日志、各种考核萦绕在僧人们眼前。

无数为企业职员们司空见惯的工作日常,也同样走进了寺庙之中。

那这出家为僧,不就跟聘入职场没什么区别了吗?还真没什么区别了。

除了学历,对佛法经典不说精通,也要求基本理解。

这么高的学历能力要求,其实并不算是无理要求,反而是很必要的。

因为入职寺庙后,所要进行的工作是十分繁琐且专业的。

不但要能精准无误的为信徒香客们扬传佛法经文,还需要了解寺庙、本地的历史文化。

在寺庙任职,其实与在文化产业中,担任专业的文职岗位别无二致。

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也在前进。

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渐提升,“出家为僧”同时还能成为一份不错的工作。

一来二去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开始换上僧衣,加入到了僧人和尚的队伍。

说一千道一万,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已不能再将如今的寺庙僧人,同过去划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