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25年暑期“青探无碍 道暖同行”团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9 21:15 浏览量:1
一点资讯南京8月18日电(通讯员 单子涛)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争做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青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探无碍 道暖同行”团队开展了2025年暑期“从盲人道路 看城市温度”实践活动。
在南京莫愁湖地铁站2号出口,盲人体验者李虫虫手持盲杖,本该沿着黄色凸起纹路前行的他,却频频受阻——共享单车横七竖八压在盲道上,一处施工围栏赫然截断去路。短短二十米路程,她三次停下脚步,依靠同伴引导才勉强通过。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近日开展“城市盲道可用性深度调研”时记录下的真实一幕。
政府公开数据显示,南京市主城区主干道盲道覆盖率2021年已超90%,2020年残联抽样结果也达85%。然而,当调研团队带着卷尺与记录表深入街头,冰冷的现实击碎了纸面繁荣。
在汉中门大街东公交站台,张雪跪地测量:一段五十米的盲道,竟有七处被电动车完全覆盖,一处被固定护栏侵占。“占道率高达48%,”她指着记录表上“240米/6处非机动车占道”的数据摇头,“这意味着盲人几乎寸步难行。
更严峻的是覆盖率注水。莫愁湖地铁站7号线出口标称98%覆盖率,实际测量发现盲道在关键转角处缺失,直通花坛;2号线出口覆盖率更是低至50%。南京市二十九中初中部致远校区作为育人场所,盲道覆盖率仅61%。团队计算员卢悦翻出国家标准(GB50642-2011):“中小学等公共场所要求全覆盖且连贯,61%远未达标。”
调研聚焦三大核心指标:覆盖率、破损率、占道率。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周边,结果触目惊心:团队使用《盲道问题记录表》详录汉中门大街东路口状况。短短百米的盲道上,他们发现11处缺陷:编号001-06的凹陷面积达4000cm²,001-11的触感条脱落严重影响导引功能。尽管省医周边破损率5%勉强达标,但裂缝、隆起等隐患遍布全市。
省人民医院周边45%的盲道被机动车占据,远超市政设施“零侵占”要求。鼓楼区汉中路调研显示,工作日白天非机动车占道高达6次(240米),甚至出现午餐摊位长期霸占盲道(记录编号86-08)。白色围栏(编号86-11)等设施设计性侵占更暴露规划脱节。
团队发现大量盲道在公交站台、地铁出口、路口衔接处中断或绕行。在二十九中门口,盲道突兀地终结于车流密集的马路边缘。“设计者缺乏盲人视角,”何思思展示照片,“这些盲道像是城市的多余装饰。”
面对困局,团队提出多层次解决方案:
• 科技助力监管: 建议市政部门引入AI摄像头自动识别盲道占道,联动交通执法系统实时处置。推广带有震动反馈与北斗定位的智能盲杖,为盲人提供动态避障导航。
• 责任到人: 推行“盲道长”制度,明确每条道路的维护责任人。将盲道完好率纳入文明城市考核核心指标,对连续不达标区域负责人问责。
• 全民守护: 发起“一米阳光”行动,鼓励市民拍摄举报侵占行为,探索占道挪车积分奖励机制。在中小学开展“蒙眼走盲道”体验课,培育下一代同理心。
莫愁湖畔,团队再次展开那面写满签名的队旗。阳光照耀下,黄色盲道依然沉默地蜿蜒,而那些被车辆覆盖、被护栏截断的段落,如同城市文明画卷上的刺眼留白。“98%的覆盖率不该是终点,”团队负责人说,“当盲道真正成为一条安全、独立、有尊严的通途,才是城市无障碍的灵魂所在。”
盲道,这一城市文明的“温度计”,丈量的不仅是砖石的完整,更是一个社会对最脆弱群体权利的敬畏与担当。南京的调研揭示的不仅是设施的“盲点”,更是城市治理与人本精神亟待填补的鸿沟。破局之道,始于足下——从每一处被清理的占道车辆、每一条按标准铺设的盲道、每一次公民意识的觉醒开始,让“无障碍”从纸面承诺走向街头现实。只有当黄色引路线真正畅通无阻,城市之光才能普照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