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后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心理医生支招
发布时间:2025-08-30 10:35 浏览量:2
心理医生支招:学生可采用“四步自救法”;家长要与孩子一起面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嘉乐 张华 实习生 赖欣怡 通讯员 吴树菁
暑假“余额”已清零,重返学校的不少学生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晚上难以入眠,早上起不来床;一想到上学就心慌意乱、烦躁不安;总是担心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不和谐、新老师不好相处;而且越临近开学,越提不起劲来做事……
记者了解到,开学前1-2周,广州不少心理科门诊迎来了就诊高峰。有专家告诉记者,前来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占比由三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二,其中,13-15岁学生就诊量较为集中,12岁(小升初)与15岁(初升高)更是高发年龄段。
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羊城晚报记者对此进行采访调查。
开学前夕出现焦虑
“孩子坐不住,完成作业要靠催。”今年9月份升五年级的黄同学(化姓)最近正忙着赶暑假作业。但她一坐上凳子就“花样百出”,一会儿玩手指,一会儿整理书包。眼看假期将尽,作业还有不少没完成。黄同学妈妈急得不行。
感到焦虑的不只是孩子,家长也会焦虑。社交媒体上“讨厌开学的妈妈”相关帖子留言破千,家长纷纷在评论区“吐苦水”称,班群信息、作业辅导、补习复习等让他们感到苦恼。
学校早已关注到孩子的开学适应问题。有着20年初中班主任经验的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老师王强(化名)告诉记者,开学第一周通常以“收心”为主,布置的作业不难也不多,不会安排考试,让学生保持对新学期的新鲜感,更快也更容易进入状态。此外,学校会对初一学生开展心理测试以排查心理问题,将状况同步反映给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便于老师与这些学生交往时注意言辞,初一每两周还设有一节由心理老师授课的心理课。
压力更多来自社交
实际上,“开学综合征”并非正式医学诊断名称,而是开学特定时期,部分学生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失调不适应状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莫煊介绍,“开学综合征”常见有三类表现:一是心慌、头痛、胃痛等躯体化表现;二是入睡难、睡眠浅等睡眠问题;三是饮食异常与情绪暴躁或沉默。多数学生在开学初期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多数能在1-2周内自行调节解决。若持续两周以上,影响社会、学业或生理功能,需警惕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为何会出现“开学综合征”?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儿少心理门诊医师李方方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生活节奏突变,从自由放松的假期状态迅速切换到规律紧张的学习模式,大脑需要一定的适应期;未知带来的不确定性,新班级、新课程、新挑战等,会让人本能地产生抗拒心理;自我期待过高,很多同学总想在新学期实现逆袭,然而过大的压力反而压垮了行动力。
莫煊透露,“近期,前往科室咨询的患者起码三分之一是学生”。当她问及孩子是否因为学业压力大来就诊,不少孩子则称,压力更多来自社交和环境适应。
莫煊说,不久前,就有因和朋友发生矛盾,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孩子来咨询。甚至因为朋友不理自己,孩子不愿去学校。对此,家长无法理解。实际上,孩子可能日常就有潜在的情绪问题,交友矛盾进一步放大了负面感受,而家庭的忽视让问题更严重。
莫煊表示,孩子们担忧的是如何维持在同学眼中的“人设”,特别是社交媒体时代造成的“线下-线上双重要求”。同时,家长自身的焦虑情绪在假期中不断传递给孩子,也会进一步增加“开学焦虑”。
家长如何应对?
“开学综合征”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缩影。家长如果对自己的焦虑、孩子的焦虑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加剧孩子的健康问题。这个时候,更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共同应对。
莫煊解释道,焦虑会让管理记忆、思考的脑区活动受损,导致认知层面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孩子就会出现越学不好越焦虑、越焦虑越学不好的情况。如果父母不理解,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是“不努力”,并斥责打骂孩子,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应对孩子的开学焦虑,关键在于家长的处理方式。“家长自身有过度焦虑的要先调整好,才有能力去帮助孩子。”莫煊建议,家长应减少对孩子学业的过度关注,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问题时,不能急于指责或回避,先接纳、理解,再理性寻找解决方法。
专家认为,一定程度的开学焦虑是正常的,有其积极的一面。这反而是孩子有责任心的体现,因为孩子在意开学后的学习与生活,才会紧张。同时,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信号,锻炼心理韧性的一个过程。
莫煊提醒家长,开学前后应注意这3点:不要反复唠叨“别人家的孩子”;不要一开学就全面禁止电子产品;不要只关心功课、不关心情绪。日常中,可以教孩子使用“情绪温度计”,每天用0-10分给焦虑程度打分,7分以上可以尝试呼吸放松训练。
李方方建议,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可以鼓励孩子:“我理解你现在有点紧张,我们一起为开学做准备,好吗?”父母的共情,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疫苗”。
学生如何应对?
李方方认为,应对“开学综合征”的关键在于:如何不让焦虑束缚住你,而是让它成为积极行动的起点!她为学生们提供了“四步自救法”,帮助大家学会将“心慌”转化为“行动能量”。
第一步:接纳情绪,不评判。首先要告诉自己:“我现在有点焦虑,这是很正常的反应。”不要自我贬低说“我怎么这么没用”,而是应该这样想“我正在适应变化,而这需要一些时间”。
第二步:具象化焦虑(可以尝试写下来)。拿出一张纸,认真思考并写下:“我到底在担心什么?”是害怕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还是不确定新同桌是否好相处?抑或是担忧作业完成不了?一旦将这些担忧写下来,焦虑就从“模糊的恐惧”变成了“具体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第三步:拆解任务,小步行动。尝试把诸如“我要好好学习”这样宽泛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小任务。比如,明天整理书包,后天列学习计划表,大后天开始预习课程等,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去完成。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方,哪怕只是完成了一点点小任务,大脑也会获得“我在掌控局面”的安全感。
第四步:重建生活节奏(从睡眠开始)。建议学生提前3天调整作息。可以尝试每晚比前一天早睡15分钟;早晨固定时间起床(哪怕不起床,也坐起来适应一下);白天进行适度运动,像散步、跳绳等。只有身体先行动起来,心理状态才能跟上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