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以上不要过度体检,多名院士提倡:非必要别做这5项健康筛查

发布时间:2025-08-30 13:32  浏览量:1

人到六十五岁以后,身体各方面开始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不是毛病。但很多人一上了年纪就心里没底,老觉得哪儿都不放心,体检项目越查越多,甚至一年查好几次。

过度体检不但没必要,有时候反而会带来麻烦。尤其是有些检查,看着高大上,实则对老年人帮助不大,甚至可能弄巧成拙。

不少院士和专家都在提醒,不是所有检查都适合老年人,有些查了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紧张、治疗和折腾。尤其是下面这几类体检项目,65岁以上的人,真得好好掂量一下再做。

像肿瘤标志物这类检查,听起来高大上,查一次也不便宜。可这些指标的准确率并不高。比如常见的CEA、CA125、CA199,很多时候只是个参考,不能直接判断有没有癌症。

年纪大了,身体代谢慢,很多良性炎症或者慢性病都会让这些指标升高,结果查出来一堆“高值”,人没啥事,心先吓得不行。更尴尬的是,真有肿瘤的时候,这些指标有时候也正常。

就像打雷不一定下雨,下雨也不一定打雷,靠这个来判断癌症,真的靠不住。肿瘤标志物不是灵丹妙药,尤其对老人来说,别轻信。

再说全身CT或PET-CT。有些人觉得,查一遍全身,啥病都能提前发现,听起来挺划算。可这种检查辐射高、费用贵,还可能查出一堆“结节”“影像异常”,最后搞得人心惶惶。

尤其PET-CT,虽说能看到一些早期病变,但对65岁以上的人来说,很多小结节并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反而会引发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有研究指出,PET-CT在老年人群中的假阳性率不低,查出的问题最后证明是“虚惊一场”的比例不小。全身高端影像检查,真别轻易整。

还有一种叫“无症状心电图+运动平板”的检查,也是不少老年人喜欢做的。可问题是,65岁以上,肌肉耐力本来就下降,让老人做运动平板,有时候反而有风险。

而且这类检查容易把年纪大的正常变化误判为“心肌缺血”,最后被贴上“心脏病高危”的标签,吃上一堆药,还得反复复查。

老年人的心脏结构和年轻人本就不同,有些T波改变、ST段变化并不代表有病。对这个年龄段来说,除非有明确胸闷、气喘等症状,一般没必要做这类“负荷性检查”。

还有一项检查叫“骨密度全身扫描”,有些人一听说能查骨质疏松,就赶紧去做。但临床上真正有参考价值的是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而不是全身的平均值。

全身的骨密度数据容易被软组织、脂肪、肌肉影响,结果准确性打折扣。骨质疏松不是靠一张片子就能下结论的,还得结合病史、用药、饮食、是否摔倒过等多方面判断。全身骨密度检查,看着全面,其实有点“花架子”的意思。

有些老年人还特别热衷做“肿瘤基因筛查”。这事最近挺流行,动不动就拿几千块甚至上万元去测一大堆基因,想通过基因预测未来得什么癌症。

听起来像是高科技,其实用于临床指导还远远不成熟。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基因突变跟一辈子的生活习惯、环境暴露都有关系,查出来有突变,不代表就一定得病,反而容易给老人增加心理负担

目前,肿瘤基因检测更多是用于已经确诊癌症后的个性化治疗,而不是作为健康人群的筛查手段。年纪大了,身体变化本来就多,别被“高科技”三言两语一忽悠就掏钱。

有时候,越查越烦恼,越看越焦虑。尤其是查出一些“不确定意义”的异常,医生也说不上来到底是不是问题,结果老人整天琢磨、家人也跟着担心。

医学上有个词叫“过度医疗”,意思就是做了不该做的检查、用了不该用的药,这种“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在老年人身上特别常见。

因为老年人本身就容易有慢性病、身体老化,很多指标跟年轻人不一样,照着年轻人的标准查,只会越查越“异常”。

再说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检查本身也不是完全没风险。比如肠镜、胃镜这些侵入性的操作,对年轻人来说问题不大,但对于高龄人群,尤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的,做起来风险就高了。

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家族肠癌史,其实真没必要为了“万一”就去做。而且很多“早期癌症”并不一定马上发展,尤其在年纪大的时候,有些病可能发展得非常慢,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现在很多人对体检有误区,以为查得越多越好,越贵越靠谱。其实不是这样。医学不是万能的,检查也不是越精密越有效。

真正有意义的体检,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家族史、已有病史来有针对性地查。就像穿衣服得合身,不是越多越暖。量身定制的体检方案,才是高龄人群最需要的,而不是一股脑把所有项目都做一遍。

最新的《2024版中国健康老龄化指南》就明确提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点不在于“查出所有潜在疾病”,而在于维持日常生活能力、预防跌倒、增强营养和心理支持。

这说明,国家层面也在逐步转变观念,强调“以功能为核心”的健康管理,而不是单纯追求“早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对老年人真实需求的尊重:活得自在,比什么都强。

还有一点值得提的是,现在不少医院都在推进“智慧体检”系统,会根据年龄、性别、病史自动推荐适合的体检项目。这种方式,比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套餐更科学。

尤其在6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智慧化、个性化的体检策略,更符合实际需求。有糖尿病史的人重点查眼底、肾功能;有吸烟史的人重点查肺部CT;但没有症状、没有家族史的老人,完全没必要每年都查全套肿瘤指标。

体检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有选择地做。身体有啥不舒服,当然要及时就医,不能忽视。但如果只是为了“安心”,年年查一大堆不必要的项目,那就是在给自己添烦恼。

65岁以后,最重要的是吃得好、睡得稳、动得了、想得开。体检得像生活里的调味料,不是主菜,更不能成了强迫症。

肿瘤标志物、全身CT、运动平板心电、全身骨密度、基因筛查,这些检查听着挺靠谱,其实对老年人来说,很多时候是“高投入低回报”。

不如把这份钱省下来,买点营养好消化的饭菜,或者请人陪着去公园走一走。健康从来不是查出来的,而是过出来的。

别让体检变成负担,别让“万一”的焦虑绑架了日常生活。年纪越大,越要讲究“顺其自然”的智慧。有节制地体检,有方向地管理健康,才是真正的长寿秘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健康老龄化指南(2024年版)[S].2024.

[2]李建军,刘春燕,张国营,等.老年人群肿瘤筛查的风险与收益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4,46(4):302-30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S].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