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位青年学者的标杆之作 | 日新文库

发布时间:2025-08-30 19:31  浏览量:3

“日新文库”是商务印书馆于2021年启动的重点学术出版项目,主要出版45岁及以下的中国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优秀成果,以人文社科研究为主而具体门类不限。丛书秉持创新、专精、开放的理念,精选、精编、精校的态度,为学术界打造具有标杆意义的精品力作;致力于开辟学术出版新方向,建设学术研究新高地,为青年学者提供具有影响力的专属性新平台。出版“日新文库”,旨在使其成为新课题的讨论会、新材料的集散地、新方法的试验场、新思想的争鸣园。

2025年4月1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发布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公告》,商务印书馆37种图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书目(2025年)》,名列前茅。此次评选中,“日新文库”共6部作品入选。这6部入选作品,也将在为青年学者提高影响力的愿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日新文库”第四辑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从2021年启动开始,经过四年耕耘,我们“日新文库”丛书整体已经累计推出四辑共20部青年学者的力作。在学术界,这些著作的学术品质经受住了检验,在各自的领域都站稳了脚跟,赢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第四辑

1.《伏尔泰与启蒙之战,1750—1770》

石 芳 著

2.《“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

舒 瑜 著

3.《灵魂与存在——亚里士多德评注与研究》

田书峰 著

4.《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

卢俊豪 著

点击查看☞

1

伏尔泰与启蒙之战,1750—1770

石芳 著

启蒙运动研究的一次重要创新

立体呈现“哲人”与“反哲人”的激烈竞逐

以伏尔泰的“战斗”透视启蒙运动的复杂性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法国启蒙运动中启蒙哲人与其反对者的思想斗争,揭示启蒙运动如何通过策略性竞争赢得文化权威并引领时代变革。本书以伏尔泰为核心,展现启蒙哲人通过塑造公众形象、贬斥对手以争夺舆论,借助权贵保护推动思想传播,并积极争取年轻一代投身启蒙事业。这些实践不仅巩固了启蒙哲人的社会地位,更将批判、公开辩论与公众参与转化为变革力量,最终催生了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本书通过解析启蒙运动的竞争策略,回答了启蒙何以从思想交锋发展为席卷欧洲的社会运动,并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思想根基。

作者简介:

石芳,1987年生,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启蒙运动史、近代早期法国社会文化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译著《沙龙的世界》(即出)。

2

“共见之处”: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

舒瑜 著

一座鸡足山

融山川二脉崇拜

见儒释道三重宇宙

照古今中外四时风物

内容简介:

山川是理解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文明的重要维度,也是基于历史传统开启现代生活的重要凭借。本书是综合利用历史文献和民族志调查开展的大理鸡足山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全书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大理地区山川崇拜的重心经历了从苍山到鸡足山的转变,与之相伴的是大理地区从唐宋时期的地方政权纳入到元以后大一统王朝国家的过程。鸡足山被建构为隐藏的“妙香国”,重新形塑了山川与府州的关系,还构造了“儒释相翼并行”的本地教化双向路径。其次,鸡足山崛起是多族群共塑圣山的结果,在大理地方社会共享的山川崇拜及祭祀传统的环境中,鸡足山汇集多重宇宙观于一身,是多重宇宙观互动、竞争、合作与共生的场域。最后,与鸡足山有关的隐逸与修行传统,以及年龄组织,形塑了本地个人及社会群体的生活样式,成为大理地区社会生活构建和运行的重要要素,并扩展为西南地区各地群众的重要精神符号。本书描绘了大理鸡足山的“多重世界”及其联结的途径,生动展现了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群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这正是“共见之处”意涵所在。

作者简介:

舒瑜,1981年生,云南文山人。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长期在西南民族地区从事田野调查。著有《微“盐”大义:云南诺邓盐业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在《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3

灵魂与存在——

亚里士多德评注与研究

田书峰 著

国内对亚里士多德的核心作品

《论灵魂》的第一部

集翻译、评注与研究于一体的重要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身体组成的一个不可分的灵肉复合体,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而灵魂有多种不同的官能或能力,比如营养、生殖、感觉、想象、情感、理性、欲求和位移运动等,这些能力的实现活动就构成了世界,通过灵魂,万物才得以呈现给我们的心灵,世界无非就是灵魂的诸种官能的实现活动。因此,灵魂就是万物。

本书承继西学中的评注传统对《论灵魂》进行了详细的义疏,重构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思路,呈现历史上的争论,通过解释和分析灵魂的诸种官能来揭示这部作品在灵魂论、哲学人类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和心灵哲学等方面的哲学价值。

作者简介:

田书峰,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基督教哲学,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

4

情感的力量:道德规范性的元情感解释

卢俊豪 著

“人之为人”的元情感基础

内容简介:

情感的本质是什么?情感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能动性?情感与道德具有怎样的相关性?这些话题在哲学史上曾多次被讨论,但当情感与理性存在冲突时,情感往往会被视为附属的、第二性的。本书尝试打破这种传统观念,提出并捍卫一种具有说服力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通过比较、综合各种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作者吸收、借鉴了当前元伦理学理论的新思路,建构并论证了关于道德规范力量的元情感主义(meta-sentimentalism)方案。作者强调,元情感是一种以一阶情感为对象的二阶情感,其功能是一种特定的道德敏感性,它能够为“人之为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决定性的构成性因素,使“先天”与“实践”并存的情感主义方案得以成立。

作者简介:

卢俊豪,中山大学、雷丁大学联合培养伦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哲学伦理学,研究专长为道德规 范性与道德赋能研究。于《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发表论文多篇。 译有:《自然之善》《休谟与功利主义的发明》《亚里士多德说美德与善》《政治情感》等。

第一辑

1.《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时期的邦伯研究》

王坤鹏 著

2.《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1720—1910年间的银行、国家与家庭》

王路曼 著

3.《张力与典范:慧皎书写研究》

刘学军 著

4.《德勒兹的哲学剧场》

李科林 著

5.《事象与事境: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周剑之 著

6.《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

陈乔见 著

点击查看更多☞

1 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时期的邦伯研究

王坤鹏 著

城邦,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政治单位。邦伯,城邦的首领,是形塑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态的基干力量。

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大致是从氏族到邦国,在龙山时代末期,形成了万“邦”林立的局面。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均经历了“由伯而王”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伯”被整合进五等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书研究了“邦伯”这一政治及社会组织在殷商西周时期的发展,探讨了处于早期国家“外服”区域的邦伯被纳入中心王朝的过程,这也是早期国家统治区域不断开辟以及政治体制随之演变的过程。

2

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1720—1910年间的银行、国家与家庭

王路曼 著

晋商与票号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金融史的传奇,他们曾经掌握清朝金融命脉,但却在历史巨变之中倏忽而逝。票号因何而起,又因何而败?在中国近代艰难的现代化转型中,传统的票号是否无可避免地要被现代银行取代?

本书英文版是英语学界首部全面研究清代山西票号的著作,力图超越长久以来西方学界抱持的刻板印象:“封闭的内陆”“帝制中国没有内生性资本主义”“传统金融机构不可避免地被现代银行替代”。作者利用大量一手材料,细致地刻画了山西票号的兴衰历史和它所身处的内外制度环境,摒弃了单一经济视角,考察了票号所具有的家庭、经济、文化复合性的多重面向,为我们思考近代中国社会打开了新思路。

3

张力与典范:慧皎《高僧传》书写研究

刘学军 著

慧皎《高僧传》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僧人传记作品,不仅是中古思想史的宝库, 更开创了佛教史传的历史,为历代僧传书写的典范。

钱穆先生曾言:《高僧传》“在宗教里边加进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历史观点”。本书借鉴这一视角,聚焦《高僧传》的书写,分别从材料源自、文体样式和精神向度等方面,探讨了中古僧传书写的系统性特征,如经录与僧传间的关系为何?“传+ 论+ 赞”文体组合模式形成的原因何在?历史、宗教和文学三个维度是如何架构高僧事迹书写的?异域与中土、僧制与王权、学术与政治、时代潮流与个体命运等富于张力的因素是如何塑造僧传文本面貌的?

本书力图从整体上揭示中古僧传书写中的诸种张力现象,及其与《高僧传》典范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一个全新角度来诠释和思考“佛教中国化”的命题。

4 德勒兹的哲学剧场

李科林 著

德勒兹曾说,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戏剧就是真实的运动,因此他以剧场的方式赋予理论以人格化的属性,让每位哲学家都成为思想类型的表演者,让他们在对话和独白中显现出思想的核心。但剧场最终的主角是德勒兹本人,《德勒兹的哲学剧场》一书以德勒兹的哲学思想为讨论对象,通过德勒兹和不同的哲学理论的对话,展示其对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批判。

在本书中,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海德格尔的“去蔽”成了“以自我奠定世界的哲人”“立法者”“在辩证对立中不能停歇的思考者”与“通向林中澄明之境的独行者”,他们与德勒兹的思想肖像同台演绎,展示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思想。作者以主体、时间与欲望为三大主题,逐步接近德勒兹的思想核心,将他的思想作为一幕幕戏剧呈现给读者。

5

事象与事境:中国古典诗歌叙事传统研究

周剑之 著

叙事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学功能和文学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书尝试探寻古典诗歌叙事阐释的有效方式,从古典诗学传统及创作实际出发,拈出“事象”“事境”两个关键概念,作为探究立足点。以此为基础,选取叙事鲜明的诗歌类型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考察叙事形态, 梳理叙事脉络,分析叙事细节,深入诗歌叙事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

6

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

陈乔见 著

中国具有悠久的重“义”传统,“义”是诸子百家、思想精英和民间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念。本书从观念史和谱系学的进路,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中国传统“义”观念的多重内涵及其衍化,揭示自西周到清末民初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义”观念的典型伦理政治意涵,重点阐释一些精英思想家的“义”论及其理论贡献,兼及民间社会种种“义士”的行为特征与道德精神,由此呈现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

第二辑

1.《说服之道——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

何博超 著

2.《直觉与理由——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梅剑华 著

3.《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

陈瑶 著

4.《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

郭桂坤 著

5.《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

赵萱 著

1

说服之道——亚里士多德《修辞术》的哲学研究

何博超 著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唯一具有语言的动物。《修辞术》体现了他对语言和公共演说活动的研究与洞察。因内容广博,思辨精深,《修辞术》受到许多哲学名家的重视,由此开启了一条独特又隐秘的“哲学史”。

本书通过澄清说服法、论位、情感、德性和想象等概念来探明这部作品在逻辑学、灵魂论、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的哲学价值,进而揭示《修辞术》如何建立了一门哲学性和理论性的演说技艺。

2

直觉与理由 ——实验语言哲学的批判性研究

梅剑华 著

哲学理论为真的根据是什么?哲学理论是否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证据来为之提供辩护?实验哲学作为21世纪兴起的一种哲学科学化的思潮,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本书深入该领域,条理清晰地介绍了相关背景、方法论及挑战,对重要的语言哲学问题(如指称问题、翻译不确定、信念之谜,等等)展开了批判性研究,在实验哲学家普遍针对人类“直觉”展开考察的基础上引入“理由”维度,系统建立了实验哲学的“四重证据法”,突显了实验哲学的跨学科特色。

3

江河行地:近代长江中游的船民与木帆船航运业

陈瑶 著

本书聚焦木帆船航运业自18世纪以迄20世纪中叶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发展,综合利用新发现的船民历史文献和民船业档案,与官方记载、中外调查等史料交相印证,系统考察木帆船航运业在近代跨区域商贸往来中的复杂角色,并重新评价其在战时交通运输中成就的非凡贡献,藉此充实与深化中国近代航运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

4 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

郭桂坤 著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

《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5

耶路撒冷以东——一部巴以边界的民族志

赵萱 著

本书是中国学者在中东世界进行田野作业而完成的民族志发轫之作,全面描述和讨论了“在边界上”的耶路撒冷社会。沿着地缘-生命政治的理论路径,本书兼顾不同逻辑、不同主体、不同层次的表述方式,将巴以冲突放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世界去考察,描述并揭示出家族、国家在“耶路撒冷以东”的本来面貌以及持续经历治理化的复杂过程,力图清晰详实地呈现历史叙事、权力关系与治理效果在地化的多样性与复合性,最终还原出一个客观、真实、饱满的耶路撒冷与巴以边界。

第三辑

1.《福柯的主体问题考古学》

汤明洁 著

2.《人类世界的历史化展开——马克思与西方人类学传统的思想关联研究》

王莅 著

3.《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陈超 著

4.《沙海浮图:中古时期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

陈粟裕 著

5.《“劳动”的诗学:解放区的文艺生产与形式实践》

路杨 著

点击查看☞

1 福柯的主体问题考古学

汤明洁 著

本书研究福柯早中晚期在《疯狂史》《词与物》《性史》等相关考察中对我思、主体和主体性的考古学探索,呈现历史与社会、语言与话语、伦理与政治等不同领域中诸多主体模式的构造过程,揭示历史性先天与当下存在论所具有的深厚结构,从而提供人在拓扑空间上作为主体可能拥有的多样选择。

2

人类世界的历史化展开——马克思与西方人类学传统的思想关联研究

王莅 著

本书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历程中的人类学因素,指出人类学视角为重建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及其与西方思想传统的关联,提供了有益的线索。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这两种致力于解释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在根本上都基于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统一而对人展开认知,二者的结合描绘出一幅“人类世界的历史化展开”的思想图景。本书尝试将“人类学马克思”从一种身份界定上升为一个理论标识,聚焦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类学向度问题,系统说明西方人类学传统对重新理解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思想价值。

3

明伦弘愿: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

陈超 著

汤用彤先生曾谓,佛法与经学在北朝的相遇乃“一大事因缘,实甚可注意”。本书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对核心文本的再解读、对典型事件的发掘,拓展了北朝佛教与经学交涉研究的视域。通过发掘北朝僧众反思“修多罗”译名、重构佛教典籍整理方式以及三教存废论辩、征辟沙门、太后出家重构北朝的经学语境,指出经学对佛教中国转化的方向、致思理路与表达方式的真实影响。

4

沙海浮图:中古时期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

陈粟裕 著

本书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图书馆的西域南道佛教文物(主要为写本与艺术品),配合相关历史遗址的调查,从中解读出从犍陀罗至疏勒、于阗、鄯善、敦煌这条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佛教艺术传播和流行的历史实况。

作者主要讨论了三个方面内容:西域南道上佛教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西域南道佛典与图像间的互动;西域南道上佛教艺术体现出的多民族、跨宗教的交流状况。

本书展现了佛教与佛教艺术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示出西域南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5

“劳”的诗学:解放区的文艺生产与形式实

路杨 著

“劳动”作为一个现代概念,从民初的“劳工神圣”到1940年代的“劳动光荣”,经历了思想资源和逻辑层次上的迁变,也逐渐从观念层面发展出有效的实践形式与社会建制。本书将“劳动”作为一种观念与实践、政治与文艺之间的中介,考察解放区文艺的生产机制与形式的内景:既聚焦政治对文艺实践的主导与组织,也力图从具体的形式实践中发掘一种具有整合性的“文艺”概念与实践的诗学。本书在社会史、文学史与艺术史视野的交汇中展开对解放区文艺的综合考察,揭示文艺与政治、生活相互生产的文化政治图景,以及内在的复杂性、创造性与远景性。

每日一书

《人类学与认知挑战》

每日一词

《新华典故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