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校新设人工智能教育本科学位,智能型教师培养走入正轨

发布时间:2025-08-30 21:14  浏览量:2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26所高校集体新增“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这一新动作,不仅回应了中小学校对AI复合型师资的迫切需求,更标志着我国教师培养体系从传统师范向教育+技术”双轮驱动的历史性转型。

然而,当我们热烈拥抱技术的同时,也需要静下心来“冷思考”。当机器能够传授知识、批改作业、洞察学情,未来教师该如何自处?他们又该如何与AI协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升华?

01

专业扩张无法掩盖“能力缺口”

观察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整体情况,从数量上看,本年度申报专业拟新增863,而从专业类型来看,共拟新增239种。其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数量最多,拟新增120个,“网络空间安全”与“运动训练”分列第二、第三。“人工智能教育”位列第四,拟新增26个,开设院校覆盖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名校。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布局人工智能师范类专业。早在今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就设立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拉开了专业化师资培养的序幕。专业构建了“高校+企业+中小学”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借力真实教学场景与实习平台,帮助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理论相结合,提升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专业设置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实践创新课程,通过智能教学助手开发、教育数据分析等真实项目,引导学生掌握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落地逻辑,让学生在“技术+教育”双轨培养下,同步提升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

然而,与快速扩张的专业布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数字能力的重大缺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艳燕指出,我国相继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等多项行动,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与能力水平。但是,教师数字意识不足、数字化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教学实践欠缺等问题仍然存在。更严峻的是,当前AI与教育深度绑定的趋势愈发明显,学生接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愈发强烈,现有师资普遍缺乏“技术-教育-伦理”三维复合能力,已经难以胜任AI课堂的复杂场景,影响到传统教育到人工智能教育的顺利过渡。

诸如此类种种,一面将教师数字能力问题摆上了“台面”,一面也对教师转型升级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02

从“新手青教”到“老牌专家”,

教师队伍需要全面升级

为什么教师必须提升数字素养?简言之,教师是育人活动的主体之一,对整个教育过程起到莫大的影响,唯有教师先一步成功转型,教育数智化才能走向深入。

政策层面,多个重磅文件的连发,已经将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推上了国家战略高度。2024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强调要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师资培养划定了核心方向;2024年10月,北京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明确要求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为人工智能融入教师工作划定了路径;今年4月,浙江省四部门印发《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提出要建设教师智能研修中心,开展教师、教育管理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系列政策的出台,不仅构建了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教育教学新生态,也对教师的AI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凸显出国家在教育数智化转型中的系统性布局。

那么,具体来说,中小学教师要升级哪些数字能力?成长框架是怎样的?

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教师角色需尽快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师”。结合“山东省民办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成果,可划分为五个维度:一来,要具备人工智能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对新兴技术和教学方法具备高度敏感性、识别力。二来,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了解AI基础运转规律。三来,要掌握智能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会借助AI备课系统、辅助批改系统等技术释放大脑。四来,要深化对技术伦理与安全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够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信息或技术风险侵害。五来,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深化自身专业积累,实现跨学科学习成长。

一言以蔽之,时代号召的,是兼具教育理论、技术应用与伦理思辨能力的复合型教师。

无论是“新手青教”还是“老牌专家”,唯有传统教师队伍全面升级为复合型教师团队,才能顺利参与到“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方协同中来,才能引导学生会用 AI、用好 AI,培养学生驾驭人工智能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真正搭建起以“师生机协同”为核心的教育新生态。

03

如何建设“人工智能校长”和“智能型教师”?

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师队伍的打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华领通智旗下AI水手在设计“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建设方案”初期,就以“师生机协同”为核心,将“队伍建设”视为重中之重。

AI水手“人工智能教育学校建设方案”以“1-2-3-4-5系统模型”为依托,其中的“2”代表着提升人工智能校长和智能型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分而述之,“人工智能校长”方面,AI水手通过信息化培训,帮助校长掌握“管理驾驶舱”等AI教育管理应用,推动决策转向数据智能驱动。同时,依托“五库一湖”数据架构,打通教务、后勤等系统壁垒,实现校园全要素数据汇聚与智能分析,手把手指导校长“用数据讲故事、用算法促公平”。

“智能型教师”方面,AI水手为教师配置智能备课系统、AI辅助批改系统等实用“助手”,帮助教师释放备课、批改精力。教师还可以进入“数字孪生教研平台”,与异地名师同课异构、实时磨课,把每一次课程都变成数据可视化的教研资产。此外,AI水手为教师设置了“AI教学认证体系”与“双师工作坊”,助力提升智能备课、数据解读及工具应用能力。同时,设计AI辅助任务并监督工具合规使用,让教师严密守住伦理安全防线,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体验设计师+伦理把关者”的完整转型。

这样一来,人工智能校长以数字化转型领导力和智能治理能力,带领教师成长、管理教师行为,智能型教师掌握前沿数字化教学能力,深耕教学一线、指导学生学习,双方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师生机协同”良性运转,从而为孩子打造出健康、规范、高效、安全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当前,中国教育正系统性地迎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教育已从选修课程转变为未来教师的必备能力。通过政策引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多轮驱动,中国正在构建一个规模化、系统化、人本化的人工智能教师培育新场景。未来,随着AI技术继续迭代,教师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教学挑战。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华领通智愿为“摆渡人”,与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携手共进,让技术服务于师生成长、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数字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