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分层和认知维度

发布时间:2025-08-31 16:16  浏览量:2

1943年,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需要分层理论。他认为,从低级到高级,人生的需要分成如下几层:

第一层:生理需要。

维持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食物,衣服,空气,水,性等。

第二层:安全需要。

追求生活环境的稳定、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储蓄、稳定收入)、工作稳定(不失业)、法律保护等。

第三层:归宿和爱的需要。

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融入群体。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群体归属感。

第四层:尊重需要。

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他人的认可。包括:内部尊重,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包含:自尊(自信、独立、成就感)、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意义)。

第五层:自我实现需要。

最大化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目标,成为 “最完整的自己”。包括:追求个人兴趣(如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实现职业理想(如医生救死扶伤、教师培养人才)、突破自我极限(如运动员冲击世界纪录)。

一个人关注哪个层次的需要,就决定了他的认知维度。只关注低层次需要的人,认知维度低;关注更高层次需要的人,认知维度高。

比如只关心前两个层次需要的人,有可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因为他们只关心读书和赚钱的关系,而忽略读书可以促进自我实现;而关心更高层次需要的人,不可能这样想。

低维度认知的人,更喜欢碎片化的东西和即时的快乐,比如像刷短视频,看花边新闻等;而高维度认知的人,更喜欢能够提升自己的东西,并把它们系统化。

因为认知维度的差异,很多时候交流变得非常困难。在教育方面,不管再怎么说教,很多人就是不喜欢读书。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认知维度,即让对方关注更高层次的需要。当一个人的需要层次提高了,其它的方面技术上的问题就好办了,他们自然就会好好学习。

俗话说“不要介入别人的因果”,为什么呢?因果由认知维度决定,而后者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凭一时强力改变了一些,但是外力一撤出,因果又很快回复原貌了。介入别人因果的过程不只是徒劳,而且会让双方感觉不舒服,甚至还会反目成仇。

俗话说“唤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为什么呢?其实一个人是不会真正装睡的,只是因为认知维度达不到,理解不了唤醒人的意思,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在装睡。如果认知处在同一个层级,就容易发生共鸣,一句话就可以点醒对方。

俗话说交朋友要“三观相合”。所谓的三观相合就是,处在同一个认知维度,这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人做朋友,才会互相认可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