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天人相分
发布时间:2025-09-01 03:36 浏览量:3
天人相分其实是神本主义、人本主义并重的思想。
一、为什么说它有“神本主义”的色彩?
这里的“神”并非明晰的认识到人格化的、有意志的上帝(如亚伯拉罕宗教),而是停留在一种客观、超越、自在的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天行有常”)。不过,从这个意义上说,荀子的思想还是具有一种“神本”的底蕴:
1. 承认超越性客观法则的存在:荀子明确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个“常”就是铁一般的自然规律,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道德或祈祷为转移。人类必须承认、尊重并遵循这个客观法则。这种对超越性客观实在的承认和敬畏,是“神本”思想的核心特征之一。
2. “天”的定位是本源和尺度:虽然天不干预人事,但天依然是万物的本源和生生不息的运行者(“天地者,生之本也”)。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无法脱离这个自然基础。人类的“伪”(人为),其材料和可能性都来自于天。因此,天是绝对的参照系和最终的尺度。
3. “不求知天”背后的敬畏:荀子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这里的“不求知”,并非反对科学探索,而是反对去揣测“天”的意志、目的(比如占星、祈雨),因为那本就是徒劳的。这种“界限意识”,恰恰建立在对“天”之奥秘和客观性的深刻敬畏之上。
因此,荀子并非一个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他将人类置于一个宏大的、既定的、客观的宇宙秩序之中,这个秩序是“神圣”的(非人格的、自然的神圣)。这是其思想中“神本”的一面。
---
二、为什么说它更是“人本主义”的?
这是荀子思想更鲜明、更具革命性的标签。
1. 人的主体性和责任感:“天人相分”将人从“天”的阴影中解放出来。社会的治乱、人生的吉凶祸福,全在于人自身(“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这极大地高扬了人的理性精神和主体责任,将关注点从“天命”彻底转向了“人事”。
2. “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这是人本主义的最高宣言。它鼓励人类不再被动服从或祈求自然,而是主动地去认识自然规律(“知天”),并利用它来为人类造福。这是一种积极的、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
3. “礼义”是人本的创造物:社会的秩序(礼义)不是神启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先王”、“圣人”为了克服人性之恶、解决社会纷争而人为创制的。文明的根基在于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努力。
---
三、如何理解“并重”?—— 一种辩证的统一
在荀子这里,“神本”与“人本”并非对立,而是一种有主从的辩证统一:
· “神本”是基础与前提:它设定了舞台和物理规则。人类必须首先承认和敬畏这个客观自然的“天”,在此基础之上,人的活动才能展开。无视客观规律(天)的“人本”是狂妄的,必然失败。
· “人本”是核心与目的:在承认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生的意义、社会的价值、文明的成就,完全由人类自己来创造和承担。只知道敬畏而无所作为的“神本”是消极的,没有价值。
荀子的方案是:以“人本”之心,行“神本”之事。 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去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神本),最终实现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治理。
结论:一种“立足于客观自然法则的人本主义”
荀子既不是单纯匍匐于天神脚下的迷信者,也不是妄图征服自然的人类沙文主义者。
他构建的是一种极其理性而稳健的哲学:
1. 根基是“神本”的:他对宇宙的客观性抱有深刻的敬畏。
2. 落脚点是“人本”的:他将人的价值和命运完全交还给人自身去负责和创造。
这种思想,既避免了宗教神秘主义的干扰,又防止了人类理性的盲目自大,为中华文明奠定了一种重实践、重理性、重责任的独特精神气质。这正是荀子思想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