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国军中军职高打仗不行的常败将军
发布时间:2025-09-01 09:57 浏览量:2
今天聊聊一个挺诧异话题。在国民党军队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奇人”:他官至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手底下握着22个军、60多万重兵——这可是国民党拱卫南京门户的“家底部队”,论军职,在战区指挥官里几乎没人能比;可打起仗来,他却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从早年的“福将”一路跌成“长腿将军”,最后更是因为一场战役的惨败,成了全中国都笑话的“常败将军”。他是谁?又到底做了哪些荒唐事,能让自己顶着“最高军职”的光环,却留下满肚子的败绩?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看完你就知道,这“常败将军”的名号,他真是一点都不冤。
咱们先得搞清楚,这位将军到底官有多大——他叫刘峙,字经扶,1948年的时候,被蒋介石亲自任命为徐州“剿总”总司令。徐州这地方,是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相当于华东地区的“心脏”,当时国共双方都把这儿当成必争之地,蒋介石把60万大军交给他,说白了就是让他守自己的“家门口”。而且刘峙早在1930年就评上了陆军二级上将,虽说军衔上有一级上将,但那些一级上将大多是何应钦、陈诚这种管战略规划的“文官型将领”,真正在前线能直接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刘峙当时绝对是顶流之一。
可有意思的是,就连蒋介石自己都知道刘峙“打仗不行”。据说任命刘峙的时候,国民党内部反对声一片,有人直接跟蒋介石说:“校长,刘经扶这人只会打败仗,把徐州交给他,咱们南京都危险!”你猜蒋介石怎么说?他叹了口气,说:“徐州剿总非刘经扶莫属啊!别人我不放心。”这话听着就矛盾,对吧?其实一点不矛盾,凡是对蒋介石这个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用人就看两点:是不是黄埔嫡系,对自己忠不忠诚——能力?那都是次要的。
刘峙早年跟着蒋介石打天下,1927年蒋介石下野的时候,别人都忙着站队,就刘峙铁了心跟着他;中原大战的时候,刘峙也帮他出过力,所以在蒋介石眼里,刘峙是“自己人”,就算打仗不行,也比那些“不靠谱”的将领强。
可“自己人”也架不住能力差啊!咱们再说说刘峙那点“战绩”,说好听点是“时好时坏”,说难听点就是“全靠运气撑着”。早期北伐的时候,他确实打了几场胜仗,比如1926年的汀泗桥战役,他率部击溃了吴佩孚的主力,当时大家都叫他“福将”。可你知道吗?那场仗能赢,不仅是因为刘峙敢冲,而且更重要的是当时黄埔系的军队装备比吴佩孚好,而且吴佩孚的部队内部还闹矛盾,说白了就是“趁你病要你命”,换个稍微有点胆子的将领,大概率也能打赢。
后来中原大战,刘峙指挥第二军团攻克开封,帮蒋介石稳住了局面,可那场仗同样是靠“团队优势”——当时蒋介石的部队人数比对手多,还掌握了制空权,刘峙不过是按命令推进而已。李宗仁后来就说过:“刘峙早期能赢,全靠国民党军队的整体实力,跟他个人本事没多大关系。”
果然,凡是靠运气赢的仗,早晚都得还回去。到了抗战时期,刘峙的“无能”就彻底藏不住了。1937年保定会战,他负责指挥平汉线的防御,当时日军虽然来势汹汹,但国军也有十几万兵力,只要战术得当,就算赢不了也能拖一拖。可刘峙呢?他就只会搞“消极防御”,把部队沿着铁路线摆成一条线,既不派侦察兵摸清日军动向,也不准备预备队随时支援。
结果日军一来,直接就把他的防线冲垮了,十几万大军几天之内就溃不成军。更丢人的是,刘峙自己先跑了——他坐着汽车从保定一路逃到河南,连前线的士兵都没通知,士兵们一看司令跑了,也跟着四散逃亡,平汉线就这么丢了。老百姓看着逃跑的士兵,再听说刘峙跑得多快,就给他起了个“长腿将军”的外号,你说丢人不丢人?
要是说保定会战还能找“日军太强”的借口,那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刘峙就彻底没话说了。当时他任第五战区司令,负责河南的防御,手里有几十万兵力,还有不少美式装备。可日军刚一进攻,他又慌了神,指挥混乱不说,还跟手下将领闹矛盾——邱清泉的部队本来能支援,可刘峙跟邱清泉不对付,就不给他下命令;汤恩伯的部队想撤退,刘峙又拦着,结果部队要么没人指挥,要么瞎指挥,最后又是一败涂地,河南好几个重镇都丢了。
当时有个士兵后来回忆说:“咱们司令天天在指挥部里开会,开了半天也没个主意,最后日军都快到跟前了,他才说‘撤’,咱们连粮食都没带,饿着肚子跑了一路,好多兄弟都累死、饿死了。”你想想,跟着这样的将军打仗,士兵能有信心吗?
可就算败得这么惨,刘峙还是没被蒋介石放弃。所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又把徐州“剿总”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了他,理由还是那句“我放心”。可这一次,刘峙直接把国民党的“家底”给败光了——这就是咱们都知道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刘峙手里有60万大军,解放军当时兵力还比他少一点,而且国民党军队有飞机、坦克,装备也更先进,按理说就算打不赢,也不至于输得那么快。可刘峙一上来就犯了个低级错误:他把60万大军沿着津浦铁路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左边是黄百韬兵团,中间是邱清泉、李弥兵团,右边是黄维兵团,彼此之间距离很远,根本没法互相支援。
当时他手下的参谋就劝他:“司令,这么摆阵不行啊,万一解放军来分割包围,咱们就完了!”可刘峙怎么说?他拍着桌子说:“我这是‘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怕什么?”结果呢?解放军还真就来了个“切香肠”,先把最左边的黄百韬兵团围在了碾庄。
黄百韬兵团被围之后,刘峙慌了神,赶紧命令邱清泉、李弥兵团去救援。可你猜怎么着?邱清泉根本不听他的——邱清泉觉得刘峙没本事,早就不服他了,所以救援的时候磨磨蹭蹭,每天只推进几公里,还动不动就跟刘峙吵架。刘峙呢?他既没本事管住邱清泉,也没本事调整战术,只能天天在指挥部里唉声叹气。有一次他跟手下说:“光亭(杜聿明,当时被蒋介石派去东北了)要是在就好了,他在的话,邱清泉肯定听话。”换句话说,他这个总司令,根本就管不动手下的将领,整个徐州剿总早就成了一盘散沙。
更荒唐的还在后面。黄百韬兵团被围了十几天,邱清泉的救援部队一直没到,黄百韬最后自杀了,兵团也全军覆没。这时候刘峙更怕了,他觉得徐州守不住了,就偷偷带着自己的亲信和财物,坐着飞机逃到了蚌埠,把60万大军扔在了徐州不管了。
士兵们听说司令跑了,彻底没了斗志,有的投降,有的逃跑,最后整个徐州剿总全军覆没。我敢肯定的说,就算是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学生,也不会在这么关键的战役里临阵脱逃,可刘峙就做出来了——他这个“常败将军”,真是败得彻底,败得丢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刘峙为什么这么无能,还能一直当大官?其实这根本不是刘峙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国民党军队整个体系的问题。不仅刘峙打仗不行,而且当时国民党高层的很多将领都不行,比如胡宗南,守延安的时候手握几十万大军,结果被彭德怀的几万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还有汤恩伯,在河南的时候只顾着搜刮百姓,日军一来就跑,被老百姓骂“水旱蝗汤”。
为什么这些庸才都能当大官?因为国民党的用人机制早就烂了——蒋介石只重用自己的嫡系,凡是黄埔毕业、对他忠诚的,哪怕再无能,也能一路升官;而像白崇禧、傅作义这种有本事但不是嫡系的,就一直被排挤,根本没机会掌实权。所以整个国民党军队的高层,早就成了“庸才俱乐部”,刘峙只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
而且国民党的指挥体系也乱得一塌糊涂。就说淮海战役的时候,蒋介石天天从南京打电话给刘峙,一会儿让他救黄百韬,一会儿让他守徐州,一会儿又让他去支援黄维,刘峙根本没机会自己做决策。有时候蒋介石的命令还自相矛盾,比如他一边让邱清泉救援黄百韬,一边又把邱清泉的部队调去别的地方,刘峙就算想指挥,也没法指挥。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队里的腐败也到了极点——刘峙当徐州剿总总司令的时候,就跟手下一起贪污军饷,士兵们经常吃不饱饭,武器弹药也被官员们倒卖,有的士兵甚至拿着空枪上战场。你想想,一支军队又腐败、又混乱、又没士气,就算换个有本事的将军,能打赢吗?
其实刘峙的一生,就是国民党政权腐朽的缩影。他早年靠着“忠诚”混上高位,中期靠着“运气”勉强撑着,晚期就彻底暴露了无能的本质。他手握60万重兵,却保不住徐州;身居“剿总”总司令的高位,却负不起指挥的责任;嘴里喊着“保卫南京”,却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进一步理解刘峙的失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国民党会输——因为他们的军队早就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打仗,而是为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私利,这样的军队,就算有再先进的装备,再高的军职,也注定会失败。
现在回头看刘峙,他后来逃到了台湾,蒋介石虽然没杀他,但也不再重用他,最后他只能在台湾的乡下隐居,1971年病死的时候,连个像样的葬礼都没有。有人说他可怜,可想想那些因为他的无能而战死的士兵,想想那些因为他的溃败而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真的可怜吗?我觉得不可怜——他的失败,是他自己无能的结果,更是他所代表的腐朽制度的必然结果。
看完刘峙的这些事,不知道你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又气又好笑,气他的无能和不负责任,笑国民党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这样的人。最后我想问问大家:如果你是当时的国民党士兵,跟着刘峙这样的将军打仗,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蒋介石,你会选择刘峙,还是选择有本事但不是嫡系的将领?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