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到初中才醒悟:养娃到初中才醒悟:孩子写作业拖沓,只因家长做了这5件事!
发布时间:2025-09-01 01:46 浏览量:2
夜深了,窗外一片寂静,只有我家书房还亮着灯。书桌前,是咬着笔杆、眼神涣散、时不时偷偷摸一下橡皮的儿子,和一旁内心焦灼、强压怒火、感觉自己快要心梗的我。
“半个小时了,就写了三行字?你到底在干什么?!”——这句话,从我儿子小学一年级说到现在初二,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我曾以为,写作业拖沓是孩子的“原罪”,是他不认真、不努力、不上进。我试过讲道理、吼叫、惩罚,甚至坐在旁边一对一“盯梢”,结果却是:他越磨蹭,我越焦虑;我越催促,他越缓慢。我们母子间的温情,在日复一日的作业拉锯战中消耗殆尽。
直到儿子上了初中,一场因作业爆发的大争吵后,他哭着对我喊:“你以为我不想快吗?可我早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快,为谁而学了!我就是在给你写作业!”
那一刻,如雷轰顶。我愣在原地,回顾过去这些年,我才猛然醒悟:孩子身上写作业拖沓的“病根”,原来早在父母身上。是我们,用爱的名义,亲手给孩子戴上了“拖延”的枷锁。
以下这5个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希望你们能早点看到,别像我一样,后悔莫及。
不停的催促与唠叨——把孩子的事,变成了我们的事
“快写作业!”“怎么还没写完?”“别磨蹭了!”……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我们以为催促是提醒,但在孩子听来,这是噪音,是压力,更是一种责任的转移。
当我们不停地催促时,实际上是在用我们的焦虑去覆盖孩子的内在节奏。孩子会潜意识地认为:“作业是妈妈的事,她比我还急,那我急什么?” 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对时间的自主管理能力,所有行动都依赖于外界的指令。催促,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醒悟后的改变:我学会了“闭嘴”。和他约定好作业时间,然后提醒一次即可。后果也让他自己承担:写得太晚,睡眠不足,第二天没精神,那是他自己的选择,需要他自己去体验和负责。几次之后,他开始自己看时间了。
过高的期望和完美的要求——让孩子失去了成就感
“这个字怎么又写歪了?”“用了橡皮怎么就擦不干净?”“数学题怎么能用这种方法解呢?”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追求完美无缺。
孩子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会让孩子感到“我永远也做不好”,从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既然怎么做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那不如干脆不做,或者慢慢做,至少可以逃避“做完后又被挑刺”的痛苦。拖延,成了他们对抗压力和保护自己的武器。
醒悟后的改变:我告诉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只要他认真做了,字迹潦草点、方法笨拙点,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是他成长的痕迹。我开始夸赞他的努力:“今天这么快就开始了,真棒!”“这道题思路很独特!”当他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时,行动力自然就增强了。
混乱的学习环境与无处不在的干扰
很多家庭是这样的:孩子在那写作业,爸爸在旁边刷手机哈哈大笑,奶奶时不时进来送个水果问句“宝贝渴不渴”,电视的声音若隐若现……
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分散。我们抱怨他不能专注,却亲手为他创造了一个无法专注的环境。他刚有点思路,就被打断,重新集中注意力又需要很长时间,看起来自然就是“拖沓”了。
醒悟后的改变:我家的“作业一小时”变成了所有人的“安静时间”。客厅电视关闭,家人尽量不出入他的房间,手机等电子设备绝对隔离。给他一个整洁、安静、固定的学习角落。环境纯粹了,他的心才能静下来。
匮乏的时间管理训练——只下达命令,却不给予方法
我们总是命令孩子“快去写作业”,却从未系统地教过他如何管理时间、拆分任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把作业写完”是一个巨大而模糊的目标,就像让我们一下子完成一个庞大项目,会让人本能地想逃避。
拖延的背后,常常是面对庞大任务的不知所措。
醒悟后的改变:我不再喊“去写作业”,而是和他一起做计划。“我们来一起看看,今天有哪些作业?你觉得哪科最难?咱们是把难的先干掉,还是先做简单的热热身?” 教会他用“番茄工作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把大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他积极的反馈。当他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并能看到完成的希望时,拖沓就大大减少了。
将作业视为最大的事,剥夺了所有乐趣
“作业没写完,不准看电视!”“作业没写完,不准出去玩!”在我们家,作业成了悬在孩子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换取自由和快乐的“赎金”。
这会让孩子的潜意识里将“作业”与“痛苦”、“剥夺”划上等号。他怎么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拥抱一件痛苦的事情?拖延,就成了他对这种不公平“交易”的无言反抗。
我调整了策略。不再把玩耍作为写完作业的奖励,而是把它看作孩子应有的权利。我会说:“我们先休息一会儿,玩半个小时,然后精神饱满地再去战斗怎么样?” 或者“今天作业不少,但我们保证9点前结束,然后一起看个短片放松下。” 让学习和乐趣并存,而不是对立。当他发现生活不只有作业,而且父母理解他的辛苦时,他的配合度反而更高了。
写在最后:
如今,我儿子写作业依然不是班里最快的,但他不再需要我在旁边当“监工”。他开始有自己的计划,会和我讨论难题,甚至有时会炫耀:“妈,我今天在学校就搞定了一大半!”
我常常回想,如果我能早几年醒悟,或许我们之间能少很多争吵,多很多温暖的回忆。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问题,背后都可能藏着我们教育方式的误区。写作业拖沓,表面是时间管理问题,深层却是亲子关系、自主感和成就感的综合体现。
养育孩子,是一场双向的修行。我们在教育孩子,孩子也在治愈我们。希望我的这五点“血的教训”,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启发。放下焦虑,相信孩子,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