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金融男,「狗都不谈」
发布时间:2025-09-01 21:32 浏览量:3
陆家嘴,金融街,国贸CBD。
只要你的人生在北上广深的这些地标逗留过,就或多或少见过一个群体,他们行色匆忙,嘴里流淌过几千万甚至几亿的资金。
在交友软件上,他们变成了Richard,William和David,用自己站在落地窗前的照片和一大串英文,拼凑着外人对他们的想象,并在简介里云淡风轻地写下自己的身份:
金融搬砖狗。
金融男,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变成了择偶市场的P2P,随时潜伏着暴雷的危机。
最近给「金融男」这个老人设刷绿漆的,是电视剧《装腔启示录》,它被称为暑期档黑马,作为国产剧难得地拿到了豆瓣8.3分。
这部剧改编自柳翠虎的豆瓣连载小说《装腔启示录》,把北漂故事放在了北京国贸CBD商圈,甚至集中在了WFC(环球金融中心)这座具体的写字楼附近。
每个人的身份都清晰明确,感觉这次的编剧终于上过班了。
女主角唐影是红圈律所的三年级律师,租房住在姚家园路附近的「老破小」六里屯北里,目测月租7000元左右,加班的时候整夜睡不了几个小时,被领导骂完也只敢假装喝水,想买奢侈品也是在微商那里买剪标货。
男主角许子诠,传说中的投行男,定位大概是「三中一华」券商机构的VP,房子买在朝外大街的新城国际,参考价128043元/平米,开奥迪RS6,带小团队,是标准的35岁钻石金融男模版。
一个投行金融男的出场应该是什么样的?
喷蔚蓝香水,穿定制西装,随手就能掏出Le Labo已经停产的佛手柑香膏,给女主推荐香水,掏出钢笔在手心写的是法国品牌阿蒂仙(L'Artisan)。吃饭选的是人均1000元的餐厅,随手在路边买的礼物是卡地亚的Trinity戒指。
弱水三千,帅气多金的金融男偏取你这一瓢——这种都市爱情幻想,当然会让漂泊中的孤家寡人上头。
但还是醒醒吧。
「现实中投行VP一般不会看上这种senior律师的,大家都是明白人」,豆瓣网友如此评价。
电视剧只是电视剧,真碰上许子诠这种级别的金融男,普通女孩赶紧连夜坐火车跑吧,你不可能是他唯一的女友,连人家的小拇指头都玩不过。
仅从男女关系的角度出发,「金融男」在近十年来的口碑风评一路下跌,大尺度花边新闻做出了突出贡献,以至于整个金融行业都变成了婚恋市场的下水道。
大众眼里的金融圈,是一部集体下半身失调的罗马帝国艳情史,在这里流传着一句古老的民谣:
投行爱约炮,券商爱嫖娼,基金喜欢睡前台和销售,体制内容易和同事闹婚外恋,外资行和私募基金的同业对外围女的行情了如指掌。
打开小红书搜索「金融男」,用脚后跟都能想到,第一个关联词就是「渣」。
渣男的确是刻板印象,但这种刻板印象实打实影响了这群人在恋爱市场中的风评。
金融男乐于计算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按高情商的说法,他们都像《沙丘》里的人形计算机门泰特,小眼一转,分分钟几十亿上下;按低情商的说法,他们擅长「一鱼两吃」的套路,一旦你放松警惕,很有可能被人家耍了还帮着数钱。
自从金融男代表人物,某经济学家让空姐前女友倒赔900万的新闻传遍大街小巷后,大家对金融男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想在他们身上捞点钱,先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魄力。
环球同此凉热,海内外金融圈的风评都好不到哪去。
我一直以为《华尔街之狼》里的磕药打炮是夸张的戏剧化处理,直到一位美本美硕的金融男告诉我:没错,华尔街确实好不到哪去。包括《纽约客》在内的许多媒体都阴阳过华尔街人士——
金融圈有一款app叫做Blade,是专门给金融男打直升机的Uber;
跟金融男约会时,他戴着蓝牙耳机打工作电话就是你们的前戏;
金融男会带你去酒吧,给你点一杯20种配料的鸡尾酒,然后自己装b的点一杯威士忌纯饮;
金融男会对那些娶了同龄女性的男人刮目相看;
当老板祝他们圣诞快乐的时候,一个金融男会真诚地哽咽。(纽约客)
十个金融男,有九个都不会公开自己的恋爱关系,女孩们长点心吧。(Insider)
和金融男约会,不管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一项勇敢者游戏。
遇到金融男,请撒丫子打车跑。
但凡是谈过金融男的女性,80%都会眼含热泪地劝退你:快跑,金融男狗都不谈。
金融男有两种消失,一种是忙得消失,一种是渣得消失。
今年27岁的Diane对此深有感触。
Diane在一家风投机构的后台工作,根据她的总结,金融男是一群收入较高、长相不错、非常会收拾自己、谈吐让人非常舒服的男性。
而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们身上最大的特点:倾向于多偶关系,永远不会和人一对一绑定。
这或许和金融男擅长「多线程工作」的特点息息相关:手头上不会总有一支股票,鸡蛋总是放在许多个篮子里。
正是因为他们有多线程工作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情感关系里也擅长多线程操作。
Diane告诉我,由于一级市场的圈子太小,机构之间互相都认识,所以她每次和金融男约会都会刻意模糊自己的身份信息,因为金融男尤其热爱「查同行户口」。
她曾经在约会软件上match了某家投资机构的投资人,一上来就盘问她在哪家机构上班。
我给他提供了其他信息,他就开始把相关机构的名字全部找出来,逐一问我,是这家吗?是那家吗?
圈子太小,总是免不了尴尬的时刻。包括且不限于在公司后台的招聘信息里,看到了自己前几天match过的男嘉宾。
由于总是担心被同行开盒,她之后便很少和金融男约会了。
电影《华尔街之狼》
根据Diane与金融男交手的经验,他们是一群「习惯性用钱解决问题,并且为人处事情商极高」的人。因为金融行业本身带有销售的性质,所以你总是能在金融男身上嗅出一丝乙方的气息,哪怕是约会。
回忆起来,她曾经和一个纽约大学毕业的量化基金经理约过会。对方忙起来能有多忙?从头到尾,两个人连面都没见上一次。
每次因为工作爽约的时候,对方总会发红包抚慰一下Diane。印象最深的一次,对方临时放鸽子,立刻点了300块钱的法式甜品外卖送到了她的公司楼下。
金融男习惯用小礼物和金钱来为他们的错误和爽约买单,这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并不是所有金融男都愿意花钱。
Diane的朋友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金融男,坦言自己从上海来深圳出差,刚失恋很寂寞,希望女孩能出来陪自己吃饭,还发了几百块的红包表达诚意。
于是女孩发给对方一家人均2000元的日料,没想到对方立刻反悔,找了各种理由推脱。女孩只好表示遗憾,下次再约,结果男方一听态度大变:
你既然不能出来陪我,那就把刚才的几百块红包退给我,如果24小时没有退还,我会告你诈骗。
抛开钱的争议,就是色的问题。
Diane告诉我,在金融圈里,开放关系就像粗茶淡饭般日常。许多同行的老板和合伙人们,都处在开放关系之中。但在她看来,开放关系只是男人的话术和诡计,女性大多是被裹挟进去,不得不默许,最后都会演变成男性单方面乱搞。
甚至有一个做私人银行的金融男和我朋友吃饭,同时带了四个女生一起来,他们就是享受这种被莺燕环绕的氛围。
因为职业原因,金融男经常出差,所以很多人都发展了「城市限定女友」,在不同城市之间保持着多偶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金融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空降」:
别想深究他们到底有多少个女友或炮友,因为他们不会和任何人进入长期亲密关系。
在人渣泛滥的圈子,Diane早就对金融男祛魅了。但她能理解,为什么还是有许多年轻女性前赴后继地往金融男的坑里跳。
说实话,一个长相不错,谈吐不错,打扮精致的男性往那儿一站,确实是挺有魅力的。
但你如果扒开他的人皮面具,就会发现里面是一坨屎。
一部分金融男就是借用行业光环,去骗那些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她们根本不清楚金融男的劣根性,改不了的。
虽然也有正常的金融男,但其稀有程度不亚于屎里淘金。
根据Diane的观察,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年轻女性面前「晃晃钱袋子」,时不时会显露一下自己的实力。
但其实,他们的钱是不会花在女人身上的。他们很讲究性价比,会用最少的钱,索取女性最多的情绪价值。
对于短择的女生,他们不会投入太多成本,不要幻想金融男会带你「摘星」或是打卡什么高级餐厅,人均200块的预算就是基本餐标,正是因为金融男对ROI(投资回报率)的精准控制,才能让他们在每个女友身上都能实现「最低成本的维护」。
这是一群被社会惯坏的男人,也确实有一些投机的女性看中了他们身上多金的特点,想要下注捞一笔,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把金融男出轨的成本降到最低。
反正这个女人不能让他们开心,那就再换下一个,他们的选择太多了。
Diane希望所有女性都认清的一个现实:
一个男人再有钱,开豪车,住7000万的房子,那个钱没有花到你身上,跟你就是没有关系的,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女孩们靠自己努力也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
在从业这些年里,她看透了金融男身上「又卑又亢」的隐藏性格。
前几年大环境好,确实让一部分人赚到了钱。年轻的时候占有了太多财富,而自身的修为却接不住这么烫手的钱,人就会开始相信「钱是万能的」。
尤其是一路奋斗上来的,努力做题,考上清华北大,进了三中一华这样的公司,赚到了人生第一个一百万,他们的心态非常容易在这个过程中扭曲。
就像网上许多人讨论的,金融男非常喜欢晒五星级酒店,晒商务舱,这都是他们的常规操作,涉世未深的女孩很容易就被虚假的人设骗进去了。
Diane非常不屑这些操作。不管是吃饭还是酒店机票,其实都是公司报销的。
当一个金融男脱离了这些平台以后,他这个人本身还有什么品质是值得欣赏的?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人就没有深交的必要。
另一个券商女孩Phoebe,今年刚满30岁,如今的她已经成功摆脱了对金融男的滤镜。
巧的是,Diane和Phoebe都告诉过我一句相同的名言:金融男是「短择」的海洋,且永远不会上岸。
如果一个金融男会上岸,那么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一直约炮一直玩,玩到玩不动为止,最后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娇妻,过上了幸福的三胎生活;另一种是攀附上了大佬的千金,终于成为赘婿,吃上了金软饭。
Phoebe发现,金融男被社会赋予了太多本不属于他们的光环,其实许多人都是行走的人形生殖器官。
他们往往一开局就会抛出自己「爱无能」的话术——
比如「我现在的状态不适合谈恋爱」「我不相信我在北上广深能遇到真爱」「我还没有做好进入稳定关系的准备」。
什么叫没有做好进入稳定关系的准备?
等大客户的千金给他发来酒店房间号的时候,他们估计一个猛子就准备好了,恨不得给内裤里都喷上香水,还是1000块钱以上的。
在Phoebe和金融男约会的这些年里,见识过不少荒唐事,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去年她crush了一个从华尔街回来的金融男,约会几次后,对方告诉她,其实自己结过婚,不过妻子留在了美国。
Phoebe感慨道:这算什么?「老婆孩子在天堂」的另一种版本?
并且精英金融男,一定会在刚见面时强调自己「美本美硕」的尊贵身份。如果是纽约大学stern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或者伦敦政经学院,那更是光宗耀祖的金字招牌。
尤其是在某个以精英交友著称的社交软件上,人均学历直逼中科院,每个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黄金简历贴在脑门上。
根据Phoebe的观察,金融男热衷于追求「安全的刺激」。一方面他们极度怕死,另一方面他们有极大的装B需求。
所以他们热爱一些不那么危险的户外运动,来展示自己日常的趣味和审美。比如冲浪、滑雪、攀岩、徒步。
如此一来,每个金融男的头像都变成了流水线户外照片:蓝天白云大自然,始祖鸟的行头,露出三分之一张淡然的侧脸,一看就是VP以上,MD未满。
Phoebe告诉我,通讯录里的William、Richard、Eric使用的是同一模板的头像,害得她好几次差点认错人。
在她眼里,这就是一群包装精致的金钱奴隶,没有丝毫性吸引力。
人本身还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很难完全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和意义感,所以他们假模假样搞一些代餐,好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AI,不像活人。
如果一定要说金融男的优点,那就是约会非常老练,甚至自带服务意识。
他们常年和高净值人群打交道,连世界上最难伺候的人都能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哄一个年轻女性开心,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Phoebe告诉我,和金融男约会,你只需要化好妆等他出现即可,他们连约会都有一套SOP(标准作业流程):
他们会提前一周左右发出邀约,跟你确认具体的时间,给你安排餐厅、电影、酒吧,遵循你的意见,发两到三家给你备选,确认你吃不吃辣,有没有忌口。
而高段位的金融男海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油腻,还会让人不小心就陷进去。
这点很像《装腔启示录》里的许子诠,韩东君把金融男的那种模糊感,在咯噔和心动之间,那条非常难以琢磨的界线,那个灰度,他演出来了。你无法确定,他到底是在撩你还是在喜欢你。他处于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这也是他们所处的行业赋予他们的思维方式。
金融交易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不像写代码,他们的工作本身就能够承受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感情中当然更是这样,真诚中充满了套路。普通人算不过他们的。
所以Phoebe觉得,如果《装腔启示录》的结尾,是许子诠和女主「上岸」结婚,那才是真正的烂尾——现实中这个级别的金融男,绝对不会在35岁为了任何女孩停留。
Diane也如此认为。
在国贸CBD,比六点准时下班更荒唐的,是金融男许子诠甘心炸掉鱼塘,交付真心。
©受访者
在电视剧《装腔启示录》里,有一段非常出圈的情节。
前情提要是这样的:耿乐扮演的顶级资本大佬马其远,平时喜欢约会年轻女孩。在朝阳公园跑步时遇到了女主的漂亮妹妹,听到女孩租房住在老破小,就故意约她出门骑共享单车喝羊汤。认识女主唐影之后,便带着她出席各种大佬聚会。
Diane告诉我,这就是金融圈的「arm candy」,女伴文化。
当女主看到另一位老板的女伴是一位会背古诗词的女主播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律师的身份,也只不过是arm candy的外包装纸,是酒桌上被大佬们观赏、嘲笑的景观罢了。
她的内心终于觉醒——
你们这种人真的很奇怪,一方面觉得人家无用,一方面又非常喜欢带她们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看更好的世界,给她们更好的生活。等到她们完全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彻底地被你们资本一点一点蚕食之后,再一脚踢开,等着她们绝望崩溃。因为不同的女孩,不同的崩溃,是不同的风景。
你们就是喜欢这样去折磨这些年轻姑娘的意志,因为这就是你们觉得最值得烧的仓房。
这段振聋发聩的「烧仓房」台词,往前追溯,就是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燃烧》,而《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烧仓房》。
在电影《燃烧》里,海美就是一个底层贫困女孩,在非洲旅行时遇到了有钱人Ben。Ben住在江南区的豪宅里,爱好就是收集海美这样的穷女孩。
在一次聚会之后,Ben告诉刘亚仁扮演的宗秀,自己平日的爱好,就是「烧废弃的塑料大棚」,因为无人在意她们,即使消失了也无所谓,警察也不会管。
所以,他保持着每两个月烧掉一个大棚的习惯。
说完之后,Ben带着海美坐着保时捷离开了。宗秀再也没有见过海美,他默默地寻找,最终发现,海美终究是「被烧掉了」,只留下了遗物。而下一个无知的仓房,已经傻傻地坐在了Ben的豪宅里。
©电影《燃烧》
我觉得世上好像有很多很多仓房,都在等我点火去烧。海边孤零零的仓房,田地中间的仓房……反正各种各样的仓房。只消15分钟就烧得一干二净,简直像压根儿不存在那玩意儿。谁都不伤心。只是——消失而已,忽地。
但仓房是不是已没用,不该由你判断吧?
我不做什么判断。那东西等人去烧,我只是接受下来罢了。明白?仅仅是接受那里存在的东西。和下雨一样。下雨,河水上涨,有什么被冲跑——雨难道做什么判断?(村上春树《烧仓房》)
而此时此地,仓房们变成了流连在国贸、金融街或陆家嘴的年轻女孩们。她们一无所知,还以为自己碰到了真命天子。
有些人就是喜欢烧仓房,喜欢看你不懂装懂,喜欢看你故作镇定,也喜欢把一个在岸上行走的女孩拽下水。当一个女孩打不开特斯拉车门的时候,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一种恶趣味的景观。
金融男之所以变成了女性在择偶市场避之不及的群体,也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当所谓的光环褪去之后,真实的面目终于浮现。
于是,再也没有人想变成那处燃烧的仓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