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率接近99.9%?5类癌症不致命,或不该称为癌,无需过度治疗

发布时间:2025-09-02 10:55  浏览量:1

癌症两个字,一旦落在检查报告上,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完了。

这种恐慌,几乎是本能的。

但有些事,越是本能,越容易错。

不是所有的“癌”都是死刑判决书,有些“癌”,甚至不该叫癌。它们的“恶性”只是穿了马甲的“良性”,被误伤、被过度治疗,反而是最大的风险。

在门诊见过这样一个老太太,70多岁,身体硬朗,平时还爬山跳广场舞。

一次体检发现甲状腺有个结节,穿刺后说是“乳头状癌”,她儿女第一时间就把她推进了手术室,切了半个甲状腺,又开始终身吃药。

术后她说,自己从没感觉哪里不舒服,这手术把她搞得连话都说不利索。

关键是,她这个所谓的乳头状癌,其实生存率超过99%,几乎不转移不致死。换句话说,如果不动它,可能活得更自在。像这样的“癌”,究竟有多少?答案是:不少,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癌症这词的杀伤力在于,它不只是病名,是一种情绪炸弹,一张让人瞬间掉进焦虑深渊的通行证。但问题来了,有些“癌”甚至连炸药都没有,连根引线都没点上,它就被当成了定时炸弹。这时候,过度治疗成了最大的副作用。

比如前列腺癌,尤其是那种“低危型”。

很多70岁以上的男性,就算查出这类癌,医生也不建议治疗。这不是懒,而是聪明。因为这类癌进展慢得像蜗牛,可能你还没等它动静大了,人已经因为别的事走了。反倒是治疗带来的并发症,比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把生活质量降到了冰点。

日本厚生劳动省曾经发布过一个数据,70岁以上男性中,超过40%的人体内有“潜在性前列腺癌”,但这些人活到了很老都没因为这个癌出事。你说这到底是癌,还是一个“假装成癌的老朋友”?

还有甲状腺乳头状癌,这个简直是“躺着被发现”的典范。

越来越多体检查出,却极少有死亡病例。在韩国,曾经有一段时间鼓励全民做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癌症发病率飙升15倍,但死亡率几乎没变。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是“筛查过度”导致了“癌症过度诊断”,这些人本可以什么都不做,啥事没有。

话说回来,现在不少体检成了一种“找病游戏”,本来没事的身体,查着查着就被塞进了一个诊断名词里,患者一看报告,脑子“嗡”的一下,医生一说“是癌”,手术、放疗、化疗就安排上了。可搞不好,这个“癌”只是一个性格温和、从不吵架的邻居。

再来一个长得特别唬人的:膀胱乳头状瘤

听名字像极了膀胱癌的亲戚,但它常常是良性或者极低度恶性的病变。生长速度慢,复发率不高,绝大多数人通过局部切除就能搞定,连膀胱都不需要切。问题是,很多人一听“肿瘤”两个字,就被吓得不轻,恨不得把整块器官都割掉来“斩草除根”,结果是人没病了,生活却瘫了。

你可能没听说过原位癌这个词,这又是一个被叫“癌”却不一定是癌的东西。比如宫颈原位癌,其实是癌前病变的一种,还没突破基底膜,换句话说,它只是“想成为癌”的那一步。如果能早期发现,治疗后几乎不会再发展成真正的癌症。生存率接近100%,比感冒还安全。

但一旦听到“癌”字,不少年轻女性就被吓到失眠、崩溃、甚至主动要求切除子宫,这样的过度反应不是保护自己,而是在伤害自己。医生看着都心疼,有时候真的是“恨铁不成钢”。

还有一个常被误解的“癌”,叫原发性皮肤基底细胞癌。

这个“癌”连转移都懒得转,往往只是局部生长,切掉就好了。美国皮肤科协会甚至称它为“最温柔的癌”。但不少人一查出来就玩脱了,开始搜索各种化疗、免疫治疗,甚至有人跑到国外“求神医”,砸了几十万,结果发现,不如在家附近做个小手术来得实在。

我们之所以会被这些“非典型癌症”吓住,是因为对“癌”这个字有太多刻板印象。在很多人心里,“癌=死”,但现实已经远远不是这样了。医学在变,癌症的分类也变了。越来越多的“癌”正在被重新定义,有的甚至未来可能会被从癌症名录中剔除。

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检查结果绑架,仿佛“查出来”是一种罪过。但有时候,查出来并不代表必须治疗。医学不是万能的手术刀,更不是情绪的避风港。真正的智慧,是在知道之后,选择“观察”,而不是“乱动”。

也不是说所有癌都不危险,真正的恶性肿瘤,比如胰腺癌肝癌胃癌这些,依然是要高度警惕的。问题在于,不能一刀切地把所有“癌”都当作洪水猛兽。有些癌,应该叫“懒癌”或者“慢癌”,甚至直接叫“癌前病变”更准确。

这个时代,不缺医疗技术,缺的是对疾病的理解和耐心。医学不是让人恐惧的工具,而是帮助你理性选择的武器。把“癌”这个字拆开,是“山”和“品”,有人说,这是“品味人生的山路”,也有人说,是“山一样压顶的压力”。到底是哪种,其实取决于你怎么看它。

从数据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指出,某些癌症的10年生存率超过95%,比如甲状腺乳头状癌达到99.7%,前列腺低危型癌超过98%。这些数字不是随便编的,是几十年治疗经验堆出来的。我们不能再用“癌就是死”的老眼光去看待新现实。

很多时候,真正需要治疗的不是癌,而是我们对癌的恐惧。恐惧会放大一切,把一个蚂蚁大小的病,变成心里的一座山。而知识,是那把铲子,帮你把山铲平。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凯,李大伟,赵雪.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过度诊断问题研究[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24,18(03):210-215.

[2]王海峰,刘春梅.前列腺癌主动监测管理的临床策略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3,30(12):1456-1460.

[3]陈佳雯,黄志强.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治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5,39(04):39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