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疗到死亡仅1年,肿瘤科医生提醒:建议这5种癌症患者别化疗!

发布时间:2025-09-02 12:27  浏览量:1

很多人对癌症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治!能化疗就化疗!”
毕竟在大众印象中,化疗就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要抓住了,就可能活下来。

可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抓住的不是稻草,而是刀刃。

很多患者在确诊后,没做任何了解,听到“可以化疗”三个字就签字上马了。结果呢?人没救回来,反倒在副作用的折磨下,活得比病本身还痛苦。

这不是危言耸听。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470万,死亡病例超过300万。

而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了化疗后,不但没能延长生命,反而生活质量一落千丈,甚至还缩短了生存期。

那是不是说化疗都是没用的?当然不是。化疗对很多癌症来说,依旧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像急性白血病、部分淋巴瘤、睾丸癌等,化疗效果非常显著。

但问题就出在:不是所有癌症都适合化疗。

有些癌症一旦到了晚期,化疗的“收益”远远小于“代价”,这时候,硬上化疗,就像明知车快没刹车了,还要猛踩油门。

那到底是哪几类癌症,不建议轻易化疗呢?这就要说到关键内容了。肿瘤科医生提醒:以下这5种癌症,在某些阶段或特定情况下,慎重考虑化疗,甚至建议放弃化疗。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不是没有道理的。它发病隐匿,进展极快,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转移。

即使做了手术、化疗,五年生存率依旧不到10%。胰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非常差,也就是说,化疗药物杀不死癌细胞,反而先把人拖垮了。

一项2024年国内多中心研究显示,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化疗的中位生存期仅增加了1.4个月,却带来严重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说白了,就是花了钱、受了罪,换回来的是更难熬的日子。

这类患者,更需要的是对症支持、营养干预、镇痛处理,而不是盲目化疗。

胆道癌也属于“沉默杀手”,早期几乎没啥症状,一查出来往往已经扩散。

这类癌症在化疗上也非常“顽固”。化疗药物进入胆道的浓度有限,根本杀不到癌细胞核心部位。

而且化疗的毒副作用大,胆道系统的感染风险又高,经常出现胆管炎、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最后是癌没治好,反倒因为感染败血症而命悬一线。

2025年一项全国肿瘤数据分析显示,在晚期胆道癌患者中,接受标准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仅延长不到45天。

这类患者更适合的是姑息性引流、控制感染、延缓恶化的综合管理,而不是一味上化疗。

很多肝癌患者本身是因为慢性肝病背景,比如肝硬化、乙肝引起的。

到了晚期,肝功能已经岌岌可危,这时候再上化疗,简直就是在“硬撑”。

因为化疗药物大多要靠肝脏代谢,当肝功能都撑不住的时候,药物代谢不出去,就像一锅粥里倒了毒,毒性立刻全身蔓延,肝昏迷、肝衰竭,说来就来。

有研究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在B级以上的患者,接受化疗后死亡率飙升2.5倍。

对这类患者,我们医生心里最清楚,化疗不是办法,反而是灾难。

更可取的方式是局部治疗(如介入栓塞)、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搭配控制基础病,延缓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肾癌在局限期可以手术治愈,但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对化疗的反应几乎为零。

因为肾癌细胞对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极强,就像穿着防弹衣的敌人,你子弹打再多也打不穿。

过去几十年,化疗在肾癌治疗中基本是“摆设”,效果极其有限。

现在更推荐的是靶向治疗(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这类药物虽然价格不菲,但确实比化疗靠谱太多。

尤其是对于体力差、合并基础病的转移性肾癌患者,化疗不仅没用,还可能导致快速衰弱。

年纪大、身体弱,再加上癌症晚期,这时候再硬上化疗,基本就是“火上浇油”。

很多老年患者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糖尿病、肺功能不全等问题,化疗一上,免疫力大跳水,各种感染、并发症接踵而来。

有数据显示,80岁以上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30天内死亡率高达18%。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群群老人本可以安度余生,却因为“不能放弃治疗”的执念,走得又快又苦。

所以我们医生常说一句话:治病不是抢救生命,而是尊重生命。

对这类患者,更建议做舒缓治疗、疼痛管理、心理支持,让生命的最后这段路,走得平稳一点、舒服一点、有尊严一点。

说到这,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否定化疗,而是想提醒大家:化疗不是万金油,更不是强行续命的神器。

它有明确适应证,也有明确禁忌症。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该一股脑上化疗。

选择治疗方案,得因人而异、因癌而异,更得量力而行。

那如果真的不适合化疗了,患者和家属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等吧?

当然不是。以下这些现实、可行的建议,值得每个患者家庭认真看看:

保持营养状态:癌症患者很容易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快,免疫力下降更快。建议咨询营养师,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使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控制疼痛:很多人怕用止痛药,怕成瘾,怕副作用。其实现在的镇痛方案非常成熟,从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到吗啡、羟考酮,医生会根据疼痛等级科学用药,不必过度担心。

增强心理支持:很多患者不是死于癌,而是死于“绝望”。一旦心理崩了,身体也垮了。家人要多陪伴,必要时可以请心理医生、社工介入,帮助患者重建希望。

适当使用靶向或免疫药物:有些即使不能化疗,也能通过其他药物控制病情,延缓进展,不可轻易放弃。

如果你身边有癌症患者,或者你正在迷茫于“要不要化疗”,请记住:治疗不是越激烈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1]牟思博,周昌明,郑莹.2025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及对中国癌症防治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25,35(6):523-530.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报告(2024版)[R].
[3]王晓琳,李洪涛.晚期胰腺癌化疗效果及副作用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4,29(3):189-19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