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伟平院士提醒:60岁后,血糖不越过这个范围,别瞎吃药害了自己
发布时间:2025-07-24 18:40 浏览量:1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60岁以后,体检单上总会出现几个红字,尤其是“空腹血糖”那一栏,只要超过6.1,很多人就开始慌了。隔壁老王刚查出血糖6.3,第二天就跑去买降糖药,说是“宁可错吃,不可错过”。
可几个月后,他因为低血糖晕倒在家,差点摔断腰。问题来了:血糖稍微高一点,真的要立刻吃药吗?
答案其实早就有人告诉过我们。贾伟平院士,国内糖尿病领域的权威专家,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醒:60岁以后,血糖不要随便往下降,尤其不要一看到数字“超标”就慌着吃药。
否则,不光控制不了病,反而可能弄出大问题。
一提到血糖,很多人脑子里就蹦出三个字——糖尿病。
似乎只要血糖高了,就是糖尿病,必须马上吃药。但真相是,血糖只是一个参考值,不是一锤定音的判决书。
尤其是60岁之后,身体的新陈代谢、胰岛功能、肝肾代谢都开始变慢,这时候的血糖水平,和年轻人相比,本身就会略高一点。
这时如果按照年轻人的标准来判断,很容易把“正常的老年生理性升高”误判成“病态的高血糖”。
很多人明明只是空腹血糖略高,比如6.3或者6.5,就被贴上“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的标签,然后一头扎进药罐子里,开始长期服药,甚至是打胰岛素。
但问题是,老年人最大的风险不是高血糖,而是低血糖。这话听起来也许有点反直觉,但确实是大量研究和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
因为低血糖发作快、症状隐蔽,还特别容易在夜间发生,一旦跌倒、摔伤、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后果就不是“血糖高一点”这么简单了。
贾伟平院士指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空腹血糖控制在6.1到7.0之间,其实是比较安全的范围。这个水平下,不容易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也不会因为降糖过度而发生低血糖意外。
而一味追求把血糖“压”到5.0以下,反而可能造成身体代偿能力下降,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低血糖表现。
这就像开车,年轻人可以猛踩油门,但老年人更需要的是稳稳当当地开。
血糖也是一样,不求“低得惊人”,但求“稳得靠谱”。
而现实中,很多人拿着体检报告,对着“血糖6.4”这几个数字如临大敌,恨不得立刻吃降糖药“压下来”。这种“看数字吃药”的做法,风险真的不小。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本身就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如果血糖控制过猛,血流动力学容易失衡,反而增加了中风、心梗的发生几率。
还有人一听说“二甲双胍好”,就自己去药店买来吃,觉得“反正这药便宜又安全”。但二甲双胍虽然是糖尿病的一线首选药物,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吃”。
特别是有肾功能减退、慢性胃病、营养不良的老年人,吃了反而容易出问题,比如乳酸中毒、胃肠不适等副作用,甚至加重身体负担。
贾伟平院士提醒得非常明确:对老年人来说,治疗糖尿病的目标,应该是“安全第一,稳定为主”。不是拼命压低血糖,而是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
换句话说,就是让血糖“别太高,也别太低”,维持在一个比较宽松、平稳的区间。
很多人听到这里会问,那到底60岁之后,血糖控制在多少比较合适呢?贾伟平院士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专家们,早就给出了建议: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1到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mmol/L,是相对比较理想的目标。
这一标准比年轻人宽松不少,但正是为了照顾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安全风险。
老年人的身体不像年轻人那样“弹性十足”,一旦出问题,恢复起来很慢,代价也更高。
控制血糖其实也不全靠药。
生活方式的调整,远比吃药更重要。很多老年人血糖偏高,其实是因为吃得太精细、活动太少、睡眠紊乱。
这时候,调整一下饮食结构、多走动、睡得好,血糖自然就能稳定下来,根本用不着急着吃药。
有研究发现,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到1小时,对控制血糖的效果,甚至不比吃药差。
适当运动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长期看比吃药更健康。
还有饮食,不是简单地“少吃糖”这么粗暴。真正该注意的,是减少高升糖指数的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甜点等。
换成粗粮、杂粮、豆类、蔬菜,不仅饱腹感强,还能稳定血糖。而且老年人吃饭,不光看“吃什么”,还要看“吃多少”和“怎么吃”。
一顿吃太多、吃太快,都容易让血糖飙升。
除了吃和动,心态也很重要。很多人一查出血糖高,就焦虑、紧张、睡不好,反而让血糖更不稳定。
血糖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比想象中更密切。长期精神紧张,会刺激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直接导致血糖升高。
心态放松,规律作息,本身就是一种“天然降糖药”。
别小看这些“非药物方案”,它们才是控制老年血糖的第一道防线。药物只是辅助工具,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生活方式。
如果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把空腹血糖稳定在6.5左右,那就没必要急着用药,更不用追求什么“完美指标”。
贾伟平院士在多个场合都强调:“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不是让数字好看,而是让人活得好。”这才是关键。
别被体检报告上的几个数字吓住了,更别被网络上流传的“糖尿病可怕论”带偏了节奏。
如果血糖持续超过7.0,甚至出现了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那就不能“佛系”了。这个时候,需要专业医生评估是否进入糖尿病阶段,是否需要启用药物治疗。
但也要药物的使用一定要个体化,不能千人一方,更不能自己拍脑袋决定。
60岁以后,身体的每一个变化,都是“整体调整”的结果。
血糖升高,不一定是坏事;吃药,也不一定越早越好;关键是要看清自己身体的状态,别让一串数字牵着鼻子走,更别让“怕病”变成“吃药成瘾”。
如果现在正好60岁上下,或者身边的家人正在为血糖发愁,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看看。
别再一看到血糖略高就急着吃药,也别再把“低血糖”不当回事。
身体的智慧,远比数字更可靠。
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心态平和,再加上定期监测,才是60岁以后真正稳住血糖的好方法。
读完这篇,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身边正在焦虑血糖的亲戚朋友。
健康这件事,真的值得我们一起多聊聊。
参考文献:
[1]贾伟平.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与策略[J].中华内科杂志,2023,62(5):321-32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王丽,张晓燕.运动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