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搬迁!合村并镇住楼房,咱农民真能舒心?
发布时间:2025-09-03 04:38 浏览量:1
前阵子六安霍邱县王截流乡的乡亲们可热闹了——一批合村并镇的安置房刚交钥匙,全是统一的小二楼。
可热闹劲儿刚过,不少老乡就私下里犯嘀咕:这住楼到底好不好啊?别看着光鲜,日子过得不如以前舒坦可就亏了!
其实合村并镇早不是新鲜事儿了,十多年前就试过试点,当时好多地方没搞起来,为啥?还不是没摸准咱农民的心思!
直到2025年国家发了一号文件,明确在河南、河北、山东、湖北这几个省接着探索,说合法农房能1:1换楼房。
本想着是帮农村改头换面,可前些年推进的时候,不少村都犯了难,甚至有村民不愿搬——咱农民过日子,最讲究实在!
就说拆迁款吧,大多地方每平才1000到2000块,可换的楼房要是面积大点儿,咱还得自掏腰包补差价,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对靠种地、打零工的老乡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更别说住楼后的“隐形开支”了——以前住自建房,水电气省着用,院子里种点黄瓜、番茄、小葱,夏天不用买菜,冬天还能堆点柴火。
现在住楼,物业费每月几十上百,装修还得花好几万,这日子过得比以前紧巴多了,谁能乐意?
咱也得理解政策的心思,现在我国差不多有15万个农村,人口还不到500人,老龄化都超60%了。
村里连个像样的诊所、超市都没有,老人看病得骑电动车跑十几里地,孩子上学也得早起赶校车。
合村并镇就是想把小村子并一块儿,集中搞基础设施,比如建个大诊所、开个连锁超市,资源能少浪费点。
可这政策再好,落地的时候也有“两面性”:有的地方补偿标准不统一,张家补得多、李家补得少,难免闹矛盾;不同村的人并到一块儿,生活习惯不一样,也容易起小摩擦。
最让人操心的还是村里的老人!一辈子住带院子的平房,出门就能晒玉米、喂鸡,晚上搬个小马扎在门口聊天。
现在搬楼上,不少楼还没电梯,老人上下楼得扶着栏杆慢慢挪,想晒点被子、腌点咸菜都没地儿。
而且楼上楼下隔音差,夜里谁家孩子哭、早起谁家用豆浆机,都听得一清二楚,老人本来觉就浅,这下更睡不好了。
公共楼道也麻烦,有的老乡习惯把杂物堆在门口,邻居看了不乐意,难免拌嘴,这日子哪有以前舒心?
更关键的是,合村并镇后,咱农民的“根”好像变了——地交给村集体,流转给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虽说能拿点租金或分红,可心里总不踏实。
万一企业经营不好,租金没着落了咋办?以后想自己种点口粮都没地了,这日子能稳当吗?
说到底,合村并镇的初衷是让农村变好、让老乡过好日子,可好不好,终究得看咱农民的日子是不是真舒坦、心里是不是真踏实。
你们那儿有没有搞合村并镇?老乡们都乐意搬吗?评论区聊聊,咱互相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