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问”走向“学科”
发布时间:2025-09-03 08:41 浏览量:1
在对王红教授进行访谈的前一周,她的新作《教师培训学概论》在广州举行了首发式。这是一部关于教师培训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系统回答了关于教师培训何以成“学”的若干核心问题,比如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原理、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及研究范式等内容。许多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笑言,教师培训终于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迈出了关键一步。言辞之中,既有欣喜,也有心酸。
教师培训在过去地位不高,高校的教师培训者甚至或多或少被边缘化,缘何?因为长期以来教师培训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仅仅被当成“项目”甚或是创收的工具,自然,在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语境之下,它的学术价值也就被遮蔽了,也很难找到自己的学术地位。一批教师培训研究者痛心疾首之余,也一直在不断为提升教师培训的学术地位而努力。这其中,亟待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培训究竟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
如果从学科成立的基本要素来看,一门独立学科具有研究对象的专门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知识体系的独特性等特征。在教师教育研究者看来,教师培训理所当然可以成为一门学科。王红教授则认为,教师培训学是一块被我们忽视了的“宝藏”,很有研究的价值。
访谈中,王红教授多次提到一个关键词:知识生产。她强调,作为学科的教师培训不能止步于“搬运”他人的理论,而应在真实、复杂的教师发展场景中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才是教师培训从“学问”走向“学科”最重要的标志。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跃同样认为,“教师教育中的PCK(学科教学知识)”是最独特的教师教育学术内容,应成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中最重要的知识生产任务。
如果以知识生产的方式来做教师培训,必然要求培训者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做研究的姿态在实践中不断深耕、反思,创造更多的理论与实践性知识,最终形成教师培训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这条路并不轻松。但教师培训走向学科化是教师培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乎一个领域的学术地位,也关乎每一位教师培训者的生命体验与专业尊严。唯有走向专业化、人本化的培训,才能真正赋能教师,从而最终惠及学生的成长。
幸运的是,像王红教授这样致力于以知识生产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孤勇者”越来越多,这份坚持,源于信念,也源于责任。我们相信,随着教师培训学科研究者的不断加入,一定能汇成推动教师发展的磅礴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1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 上一篇:“变形金刚”车道,高新首秀!
- 下一篇:薛凯琪用几场演唱会, 给所有女孩都提了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