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错怪儒家了!明清科学停滞的真相,藏在这两个先天缺陷里

发布时间:2025-09-03 14:22  浏览量:1

一说起明清科学停滞不前,很多人都将罪魁祸首归咎于程朱理学,尤其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之类的。

比如网上经常有人说“之所以有程朱理学这东西,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在遭遇女真人、蒙古人之前,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要知道北宋建立后,儒家集团产生了路径依赖,在那里继续打压武人,才导致了后续的很多失败。

至于之后被消灭,正是他们立身之本的‘打压武人’长期发挥作用的结果。

往更深的说,唐宋之变的根源在于,面对游牧民入侵的生存危机之时,由于精耕细作等农业技术进步,将平民投入生产的效益远远大于投入军事所带来的利益,由此导致府兵等兵农合一的军事人员的衰落,而更加专业化、成体系的募兵登上历史舞台。

但不事生产、专业的化的募兵天然更容易造反,因此导致了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为了防止募兵造反,中央必须构建更庞大、更专业化、信仰更坚固的文官集团,由此才走儒家的意识形态化和科举制。

在这种结构下,中央天然地倾向于打压地方豪强、贵物势力,因为庞大的募兵需要庞大的税收,使地方原子化是增加税收并繁荣经济的有效手段。

如此一来,朝廷的专业化募兵便构成了应对内部和外部危机的绝佳体制。

可问题是咱们古代先贤们的思想过于超前了,尤其是春秋战国那会儿,咱们的先贤就已经开始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学作为重中之重了,关注点在于人本身,而缺少形而上的逻辑思考,仅有的名家也只是诡辩而不是严密的逻辑推导。

而形而上的逻辑思考是理性科学,是透过现象总结本质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类似思想氛围推动的话,确实很难出现现代科学。

好在明代隆万年间朝廷控制无力,社会氛围宽松,同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科学书籍和思维方式,就此酝酿起了科学的种子,可惜被满清打断了。”

其实吧,我国古代搞不出系统的现代科学不是什么程朱理学的问题,要知道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需要借助于文字,可因为汉字的传承性太好了,只能意味着创新性差,毕竟传承性和创新性不可能同时拥有。

像造字的会意、六书、象形、执事、假借等等,同时也是使用这种文字的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哪怕对于外来词的翻译,也是通过字义的扩展拼凑出相应的含义。

汉字是具象化的文字,对于形式逻辑这种连续性的抽象表达也是天生的瘸腿,结果无力在基础科学上创新,这个特点跟历史时期没有关系,一直都是如此。

另外,儒家对于大一统的维护也不是什么问题,因为古代的信息传递效率太差,生产力也低下,很容易因为生存问题和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发生冲突。

所以想要提高所在群体的抗风险能力,只能尽可能多的把更多的人团结到一起,大一统是很自然的选择,否则的话,相互之间很难长期和平相处,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抵抗能力也会大打折扣,生存的概率只会更低。

字母文字的传承性差,自然创新性好一些,而且字母文字本身就是抽象化的文字,对于基础科学的表达有先天优势。另外,西方倒是没有大一统,但是在信息传递效率低下的时代,互相打仗都没停过,一直到二战打完以后才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