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也不过俗人一个,人心换人心,你真我就真,他玩的很精通
发布时间:2025-09-04 05:49 浏览量:1
建兴九年,天刚亮,诸葛亮发出了北伐的军令。士兵们没时间抱怨,没人质问去处,没人敢松懈,他们心知肚明,一旦有人逃脱,谁都担不起全家的性命。走在队伍里,有人调整马鞍,有人低头系着脚上的鞋。如果有人盘算过逃亡吗?肯定有,有人甚至彻夜未眠,只是没人敢说。所以队伍安静,除了脚步踩在泥泞里的哗啦声,一路向北,旗帜猎猎作响。哪怕斗志不高,大多数人也没有别的选择。活下来的希望仿佛藏在乱军之间,跟着队伍,至少还能看见同伙的背影,不至于孤零零。
行军路上,山林暗淡,雾气缠绕着队伍。木牛流马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谷道中,粮草辘辘,绵延到远山都还没看见尾巴。有人羡慕魏军粮草充足,也有人觉得“打仗嘛,哪里有不苦的”,只是没人再细问下去。传说路上遇到一支探子兵,刚冒头就被十几箭射倒,谁敢大意?每当晚上军营点起火,能听见小兵们轻声说,魏军三十万,蜀军十几万,这怎么打?有点怕又不敢说出来,心里盘算着:再挺一阵,回家就好了吧?
曹魏方面,曹睿拍案而起,人说北方要“御驾亲征”了,卯足了劲弄出个阵仗,司马懿也被任命成主帅。大军压境,动静大得很。魏军将校们衣甲熠熠,士气像山洪,无论城内还是城外,到处都充满着一种自信的张狂。有人在军帐里说:只要赏赐到位,干一仗没什么怕的。和蜀军那种“不得不打”的被动气氛,比起来,这边确实有点嗜血的光景。曹魏底子厚,最不缺的就是人马和粮草。每次点兵,都是一大片铁甲寒光。
场面摆开后,祁山成为死局,杀气冷得让人缩脖子。魏军气势吓人,每次冲锋的鼓声都带着点压倒人的意味。蜀汉将士,尤其是老兵们,早就身心疲惫。偏偏军队又在换血。八万人到了要退役的年头,那些老兵,有的在数着日子,有的已经把家信反复看了不知多少遍。人少的时候,情绪传染很快,恐怕一旦有人先走,剩下的队伍也难稳住。有部分弟兄甚至已经打点好行李,准备回家。
但事情总有拐弯的地方。军中有将领觉得,打完这仗再让他们退役也不迟,生怕关键时刻减员,战场上再出事。“人都走了,还怎么拼?”他们凑到诸葛亮面前,小声商量,想请丞相网开一面。有人觉得这样做理所应当,也有人本能地抗拒,朝令夕改啊,不够厚道,这要是反复,有啥号召力?可是心里未必真有底,有些事打一开始就难抉择。
诸葛亮呢,明知道士气不稳,却说得极干脆。他对各位将领冷冷一句,“规矩定了就定了,将士盼着早点见家人,再改口,算什么?”也有人觉得,指挥官如此,当然要树威信。但也有人,说实话,真为兵们担心,辛苦这么多年,前线生死悬在一线,好不容易能安全退下,一拖再拖,指不定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诸葛亮的话很直白,没人敢接。他不是不明白局势,他眼里,全军的命此刻都攥在手里,但还是不松口,他不忍出尔反尔。
消息一传,兵卒们都愣住了。有人收拾兵器,又慢慢把包裹摊开,又收起来,反反复复。“难道就这么走?”“走了是不是丢下战友?”空气里闷得难受。队伍中有兄弟低声咒骂:“怎么这么死板!”可也有老兵说:“丞相虽老,看他还挂记着我等,实在是舍不得啊。”当天晚上,没人睡好,帐篷里都是低低的翻身声,谁都不肯先开口。有传言说丞相意味着要亲自送别,有点不相信,这点人手都不留谁敢想。
第二天,八万人集结在校场,晨光下,远远地看到诸葛亮。他打扮成一如既往,羽扇纶巾,不见荣光,青丝已白。许多人第一次直觉他说的每句都不是空话。诸葛亮站上高台,目光一一扫过下来,有人低头躲避,有人直愣愣地盯着他。丞相说的话很轻,看起来不动声色,却让人憋得难受。他说:“此去当安,钱要多带两吊,善待父母,照顾家中。”没什么壮语,没有煽情的口号,就是如此平实的叮嘱。也有人当场红了眼眶,谁还没有老小?
面对着丞相,士兵们突然觉得骨头都软了。这一幕谁都没料到,送别会硬生生变成了告别大会。气氛里有人悄悄啜泣,有人站不稳。忽然就有人跪下,打破了沉默。第一声喊出去,就像压在心头的石头轰然倒地。“丞相待我等恩深如海,绝不敢独归!”喊声越来越多,后来校场几乎都跪倒了,喊声很难形容,那种撕心裂肺的呼喊,像是要把委屈带走。
残阳如血。说老兵“必须归乡”的计划,只剩个笑话。所有人都留下了。有些人可能本能地后悔——但谁又敢当众转身?士气忽然高涨,甚至比以往还要疯狂点。这八万人本来要回去,转头拼命的劲头也不一样了。他们不是为了功名,更不是应被谁强留,转念之间,只是觉得,这一仗不能把诸葛亮一人扔在前头。真要走,良心上过不去。
这是不是全军动员的好计策?有些人私下议论,说丞相太能“施情”,拿人心做筹码。不排除真有点“情感绑架”的意思?可结果确实生效,非常直接地解决了减员的窘境。蜀军人数膨胀,诸葛亮终于能安排得手脚宽裕一点。有人暗中窃喜,这波真算得偿所愿,关键时候没掉链子。
正面战场上,司马懿大军压来,兵分几路。诸葛亮一面顶正面,一面暗设伏兵,在木门逼死了张颌。史书记录张颌死于乱箭,其实后人也有议论,说是不是有点侥幸成分,有人说司马懿托大,也有人认定魏军太大意。但无论如何,这场仗是真的赢了。魏军遭遇大败,被打得连夜撤军。蜀军阵营欢腾起来,终于不用再低头过日子。
老兵们都成了英雄。诸葛亮当场重赏,这些人被举为楷模——又是鼓励,又是银钱,风头都给足了。有人开始给自家兄弟捎信,说什么“丞相有情有义”,“蜀汉从不亏待人”。八万人的口碑,传得飞快。后来史书说,此战之后蜀汉人心如火,参军踊跃,没人再对征兵有不满。似乎一夜之间,蜀地民风转变,直到诸葛亮去世,后来的兵源都不断。
当然,真相未必只有一个面。有些士兵觉得,丞相其实太能演了,甚至有的年轻人心里问,那些“温情叮嘱”,到底是出于无奈还是高明权谋?已经没有人追问真相。历史只会记住蜀军士气大振,诸葛亮“感召人心”,纵然有人心存疑窦,又有谁敢唱反调?
或许,“苦心人,天不负”,这类话其实挺空。换个角度想,历史是人做的,一场兵变,可以靠一场情感动员迅速平息。这安慰了将士,也成就了诸葛亮的威名。哪怕实际结果远没预想那么美好,蜀军大势事实上日渐衰微,但总有那么一刻,人们会相信大局被改变了。
是不是所有的动员都该如此?又或者,这其实是蜀汉最后一次“诈取民心”——谁说得清?现在网上还有很多讨论,新浪、知乎上有人说,蜀军的坚守全靠诸葛亮个人魅力。有人不同意,说一个人能左右战争走势吗?数据确实告诉我们,蜀军人员充足的年头只有这几年,一旦诸葛亮去世,刘禅举国投降,一切归于平淡。
可也不能否认,这场“送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不再有人愿意主动提退,一时之间,蜀汉满营豪情。
这场攻防,有人唏嘘。有人庆幸。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变局,会不会再有人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