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最悲壮的家族,全家57人参与抗日,54人以身殉国
发布时间:2025-09-04 15:54 浏览量:1
提起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尚志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们的铁血忠魂镌刻在东北的黑土地上。
但在吉林敦化的沙河沿,曾有一个戴姓家族,以“满门忠烈”的壮举,书写了一段少有人知却足以震撼人心的抗日史诗。
这家人本是当地富甲一方的地主,坐拥上千垧土地、数十家商号,却在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变卖全部家产,带领57名族人冲上抗日战场。
最终,54人长眠于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仅剩两名寡妇和一个幼童见证胜利,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藏着中华民族最不屈的脊梁。
抗日英雄戴万龄
在大众的固有印象里,“地主”往往与“欺压百姓”“囤积居奇”的负面标签挂钩,尤其是在近代历史叙事中,这一群体多以剥削者的形象出现。
但吉林敦化的戴万龄家族,却彻底打破了这种刻板认知。
他们用满门忠烈的行动,重新定义了“地主”的家国担当,也让世人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分阶层、不论身份,每个中国人都可能成为守护家国的勇士。
东北抗联
戴家的根基,是祖辈用血汗在东北黑土地上扎下的,戴万龄祖籍山东莱州,乾隆年间,他的先祖为躲避灾荒,背着行囊一路北上,最终在吉林敦化落脚。
彼时的敦化尚属荒蛮之地,先祖们披星戴月开垦荒地,历经数代人接力,到戴万龄执掌家业时,戴家已成为沙河沿一带响当当的富豪。
据史料记载,戴家拥有土地400多垧,合计6000多亩,牛马羊成群,还经营着油坊、药铺等数十个手工作坊,雇佣了上百名长工。
但戴万龄从未将财富视为欺压乡邻的资本,他深知祖辈创业的艰辛,更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东北抗联
当地村民遇到荒年,他会主动减免地租,孤寡老人无人照料,他派人送去米面,甚至有贫苦人家孩子没钱读书,他还出资办起私塾,让附近孩童免费入学。
久而久之,戴家在敦化的威望极高,村民们提起戴万龄,无不称一句“戴老爷是好人”。
不仅如此,戴万龄还将“家国情怀”融入家教之中,他自幼崇尚岳飞、杨家将等抗金英雄,常给子女讲《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教导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杨六郎像
他要求子女必须入私塾读书,不仅学四书五经,还要练骑马射箭;同时立下严苛家规,禁烟、禁酒、禁毒、禁赌,任何族人违反,都要受家法惩戒。
他给六个儿子分别取名“克勤、克俭、克吉、克志、克远、克政”,既包含对子女“勤俭持家”的期许,更暗藏“克敌报国、志存高远”的壮志。
到1931年时,60岁的戴万龄已四世同堂,一家人和睦美满,若按常理,他本可安享天伦之乐,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火,彻底改写了戴家的命运。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炮轰北大营,东北三省在短短四个多月内相继沦陷。
消息传到敦化,当地富豪要么变卖家产逃往关内,要么屈膝投降成为汉奸,唯有戴万龄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那就是抗日。
他召集族人开会时说的“家产没了能再挣,国没了,我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子孙后代都要当亡国奴”,成了戴家全员抗日的起点。
为了筹集抗日物资,戴万龄率先变卖了自家的商号和手工作坊,药铺里的药材、油坊里的设备,甚至家中珍藏的古董字画,都被他换成了银元,再辗转通过秘密渠道购买枪支弹药。
九一八事变 历史照片
有邻居劝他留些家底给子孙,他却摇头,说“子孙若有骨气,不会靠祖宗留下的家产活,若没骨气,再多家产也守不住。”
1932年初,土匪出身的王德林在吉林组建“中国国民救国军”,立志抗日却苦于粮弹短缺,当他听说戴万龄乐善好施且有爱国之心,便带着几名随从登门求助。
令王德林意外的是,戴万龄不仅爽快答应捐出粮食和钱款,还提出了一个更惊人的请求,“我要带着族人跟你一起抗日,你给我们编个营,我们自己打鬼子!”
王德林
就这样,以50多名戴家男丁为核心,加上百余名长工、200多村民,一支300多人的“救国军第五营”正式成立,戴万龄任营长。
这支队伍虽多是农民和长工,却在戴万龄的严格训练下,很快形成了战斗力。
他沿用杨家将“父子兵”的模式,让六个儿子分别担任连、排级军官,还定下“连长战死副连长顶替,班组分三队交替冲锋,专打日军军官”的战术原则,为后续的战斗埋下了胜利的伏笔。
东北义勇军
日军很快盯上了这一股抗日势力,进城后,他们找到戴家大院的位置,却发现已人去楼空,恼羞成怒之下,不仅焚毁了戴家大院,还将留守的亲族全部杀害。
当戴万龄在途中得知消息时,这位60岁的老人只是沉默地抹了把眼泪,然后对族人说,“家没了,我们就把鬼子赶出中国,再建一个更大的家!”
东北义勇军
此后,戴营转战吉林、黑龙江两省,参与了数十场恶战。
1933年1月,日军调集重兵对救国军进行合围,救国军损失惨重,总司令王德林被迫决定退入苏联境内。
临行前,王德林特意找到戴万龄,劝他一同撤退,可戴万龄却坚定地拒绝了,说“我戴万龄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绝不离开自己的国土!”
王德林走后,戴万龄带领戴营余部与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汇合,在军长周保中的指挥下,继续在宁安、东宁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周保中
到1937年秋天,东北进入严寒季节,抗联部队的粮食和棉衣极度短缺,不少战士因饥寒交迫失去战斗力。
为了缓解危机,戴万龄决定亲自带队,带着三儿子戴克吉和30余名战士,潜入敦化县城筹粮。
可他没想到,队伍中出了叛徒,一名曾被戴家收留的长工,为了向日军邀功,偷偷向日军告密。
当戴万龄等人在一家粮店收集粮食时,日军突然包围了粮店,双方展开激烈交火,由于日军人数众多,戴万龄等人虽奋力抵抗,却终究寡不敌众,戴万龄和戴克吉先后被捕。
东北义勇军
日军知道戴万龄是抗联的重要人物,便想从他口中套出抗联的驻地和物资储备情况。
审问过程中,戴万龄虽被打得遍体鳞伤,却始终昂首挺胸,日本人气急败坏,用烙铁烫、竹签扎,甚至用铁丝穿过他的锁骨吊起来审问。
可戴万龄始终咬紧牙关,只字不吐,反而不停地咒骂日军。
见硬的不行,日军又许以高官厚禄,说只要他投降,就任命他为敦化县伪县长,还给他良田千亩,可戴万龄只是冷笑着拒绝。
东北义勇军
日军见劝降无望,便对他下了毒手,他们将戴万龄夹在两块烧红的铁板中间,然后浇上汽油,看着他在烈火中痛苦挣扎,直到停止呼吸。
而戴万龄的儿子戴克吉在被捕后,也始终没有放弃反抗,他趁日军看守不备,打倒两名卫兵试图逃跑,却被日军乱枪击中。
临死前,他还朝着父亲牺牲的方向大喊,“爹,儿子来陪你了,咱们戴家,没孬种!”
东北义勇军
戴万龄和戴克吉牺牲后,戴家的抗日之路并未中断,五儿子戴克远当时正潜伏在伪满军队中,负责收集日军情报。
可在1937年底,他的身份被叛徒认出,被捕后遭受了酷刑,指甲被全部拔掉,肋骨被打断,却始终没有泄露任何情报,最终被日军活活打死。
最小的儿子戴克政,是戴万龄最疼爱的孩子,他16岁就跟着父亲抗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时已升任抗联团长。
1938年,戴克政奉命掩护抗联大部队向苏联转移,在宝清县小团山子遭到200多日军骑兵的包围。
戴克政
当时他身边只有14名战士,却要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戴克政毫无惧色,带领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周旋,戴克政在战斗中多处负伤,却始终冲在最前面,亲手斩杀了10多名日军。
最终,14名战士全部牺牲,戴克政也倒在了血泊中,日军为了泄愤,用马刀将他的尸体戳得面目全非。
戴克政的牺牲,意味着戴万龄的六个儿子全部为国捐躯,这个曾四世同堂的家族,在抗日的炮火中,将全部力量都献给了这片土地。
戴家英烈
戴家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缩影,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无数像戴万龄这样的普通人,放下个人的安逸与财富,选择为家国而战。
他们或许没有杨靖宇、赵尚志那样的赫赫威名,却用同样的热血与生命,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长城。
戴万龄和他的族人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着,活在敦化烈士陵园的石碑上,活在沙河沿百姓的讲述中,更活在每个中国人对家国的热爱里。
这份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信源截图
- 上一篇:领导力培训:教练式领导力课程
- 下一篇:鸡泽县东柳村举办抗日群英谱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