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终得喘息,金正恩给足最大面子,美朝韩或将再碰头

发布时间:2025-09-04 17:41  浏览量:2

禹元植这次访华,实际上承担着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韩国政界的二号人物,他要在人群中找到金正恩,并转达李在明的关键信息

按照常理,两人的座位相距较远,直接见面的机会微乎其微,连韩国政界都觉得希望不大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场景出现了。这次破冰之握说了什么?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密码

编辑:y

9月3日上午8时18分,一个改写朝韩关系的瞬间悄然发生。

当时的天安门城楼上,各国政要正在等待阅兵式开始,禹元植坐在右侧区域,金正恩则在偏左位置,按照外交礼仪安排,两人本不该有交集。

然而,就在阅兵式即将开始的那个节骨眼上,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场景出现了:禹元植主动起身,穿越人群,径直走向金正恩所在的区域,这个主动出击的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金正恩看见禹元植走过来,并没有回避,而是同样起身相迎。两人握手的那一刻,历史的指针仿佛停顿了18秒。

这18秒,打破了什么?

要知道,这可是2019年6月以来,韩国政要与金正恩的首次正面接触,整整6年的外交空白期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禹元植作为韩国国家礼宾序列第二的高官,他的每个动作都代表着韩国政府的正式态度。

据韩联社后来披露的消息,禹元植在握手时说了一句话:"我们时隔7年再次见面",而金正恩只是简短地回答了一个字:"是"。

别小看这个简单的"是",在外交语言中,这相当于官方确认。金正恩没有回避,没有冷处理,而是正面回应,这本身就传递出了积极信号。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接触完全打破了外界的预期。就在前一天,还有韩国观察人士公开表示,考虑到座位安排和朝鲜的回避态度,两人见面的可能性"希望不大"。

结果呢?现实给所有"专家预测"来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禹元植这次访华,可不是来看阅兵表演的。

他背着一个沉甸甸的包袱——李在明的口信。作为韩国总统,李在明现在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内政上,经济增长乏力,民调支持率低迷;外交上,朝韩关系冰封,美韩关系也因为贸易协议分歧而摩擦不断。

最让李在明心急的是什么?时间。

特朗普在李在明访美期间,当着他的面表示希望能在今年再次和金正恩举行会晤。这话听起来客气,实际上是给李在明出了一道政治必答题:你能不能帮我搭上线?

要知道,美韩之间的贸易谈判正卡在关键节点上,特朗普的这个要求实际上是在说:如果你能帮我实现对朝突破,我们在贸易问题上就好说话。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现实:没有无缘无故的友谊,只有利益交换的筹码。

李在明深知,如果能促成美朝再次对话,不仅能缓解韩美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他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

韩国总统的"青瓦台魔咒"不是说着玩的,从朴槿惠到文在寅,每届总统离任后的命运都不太好,唯一的例外是谁?就是促成了2018年美朝会谈的文在寅。

文在寅至今还享受着"和平总统"的美誉,这就是外交成就的政治红利。李在明能不眼红?

所以,禹元植肩上扛的不仅是一个口信,更是李在明的政治生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禹元植在北京期间会如此主动,甚至不惜打破外交常规去创造接触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那18秒的握手,分量确实重如千钧

说到这里,不得不聊聊2018年的那场外交奇迹。

当时的文在寅,面临的处境其实和现在的李在明很相似:朝韩关系僵持不下,美国对朝制裁不断加码,朝鲜半岛的军事紧张程度达到了危险临界点

但文在寅抓住了一个绝佳的机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

当时朝鲜派遣高级别代表团参加冬奥会,文在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外交窗口。他没有按照传统的官方外交程序走,而是选择了更灵活的方式:让朝鲜代表团住进青瓦台附近的酒店,亲自参与接待安排,甚至在非正式场合创造对话机会。

结果呢?短短几个月内,朝韩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不仅签署了《板门店宣言》,更促成了史无前例的美朝首脑会晤

文在寅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第一,时机把握。他没有等待所谓的"最佳时机",而是主动创造机会,把握住了冬奥会这个国际关注的时间节点。

第二,方式创新。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正式外交,而是充分利用了体育外交、文化交流等非传统渠道。

第三,个人魅力。文在寅的真诚态度和务实作风,确实让朝方感受到了韩国政府的诚意。

现在的问题是:李在明能复制这种成功模式吗?

从禹元植这次的表现来看,李在明政府显然在有意模仿文在寅的做法。派遣高级别特使、利用多边场合、创造非正式接触机会,这些都是文在寅当年用过的招数。

但问题在于,2018年和2025年的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年的美国还是奥巴马-特朗普交替期,现在的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当年朝鲜面临的制裁压力相对较小,现在的制裁体系更加严密。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外交的新玩法

禹元植与金正恩的这次接触,实际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外交模式

传统的外交,讲究的是程序、礼节、对等,每个细节都要事先安排。但这种"走廊外交"完全颠覆了传统认知:没有事先协调,没有正式议程,甚至连座位安排都是"不利因素",结果却实现了突破。

这说明了什么?

外交的本质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不是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博弈。当正式渠道受阻时,非正式渠道往往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被称为"轨道二外交",即通过非官方或半官方的渠道进行接触,避开正式外交的各种制约。

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不少:1970年代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1990年代的私人渠道促成了以巴奥斯陆协议,2008年的奥运外交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

禹元植这次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模式在朝韩关系中同样大有可为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想想看,当今世界有多少因为历史恩怨或现实利益冲突而陷入僵局的国家和地区?印巴关系、以巴冲突、中日韩三角关系,哪一个不是在正式外交层面举步维艰

禹元植的这次成功,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与其等待正式外交的突破,不如主动创造非正式接触的机会。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非正式接触只能解决沟通问题,不能替代正式谈判;它可以破冰开局,但不能解决根本分歧。

但这已经足够了。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能够保持对话渠道的畅通,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说,禹元植的18秒握手,不仅改写了朝韩关系,更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外交新范式

结语

这种走廊外交或许会成为解决国际争议的新方式,值得各国政府深入研究借鉴

李在明能否成为下一个文在寅?朝韩关系会迎来新的春天吗?欢迎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