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万到1.6万!中国近10万俄罗斯族去哪了?这3次大迁徙是答案!

发布时间:2025-09-05 08:21  浏览量:2

走在哈尔滨街头,看到的不再是黑头发黄皮肤,而是一排排金发碧眼?听起来像穿越,但在100多年前,这就是现实。那时的哈尔滨,被人称作“东方莫斯科”,俄国人多到随处可见。

可如今呢?中国的俄罗斯族只剩下1.6万人。近10万人的民族,为啥会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

说到这,我得带你回到四百多年前。

16世纪的俄国,还只是个夹在欧洲角落里的小国。但这个民族有个特点:能跑,特能跑。他们越过乌拉尔山,像滚雪球一样吞并了整个西伯利亚,最后盯上了黑龙江流域

这片地带,就像一块天然的磁石,把他们一步步吸引过来。

真正的大规模移民,得等到1897年中东铁路修建。铁路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东北的大门。俄国人潮水般涌入,哈尔滨最多的时候,俄侨能占到全城人口的一半

我当年去哈尔滨时,还在老道外吃了一顿俄式大列巴,想象着100年前的街头,可能听到的不是“东北话”,而是俄语。

第二波迁徙,是被命运裹挟的。1917年,沙皇倒台,白俄军被苏维埃红军一路追打,大批白俄没地方跑,就逃到中国。20年代的中国,境内的俄国人一度达到40万

他们有人在新疆被军阀收编进“归化军”,有人在东北开面包房、开教堂,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道奇特风景。

我翻过一些旧照片,哈尔滨的街头,金发姑娘穿着皮草,旁边就是中国小贩在卖大葱。那种对比,让人觉得像拼图硬拼在一起。

可这股繁荣没维持多久。大时代的潮水,三次把他们推走。

第一次“消失”,发生在二战后。苏联赢是赢了,但人口大伤元气,需要人手重建。于是他们放宽政策,鼓励海外俄侨回国。很多在中国扎了几十年的俄侨,还是拗不过“老家召唤”,又踏上回乡的路。

第二次“消失”,是在中苏蜜月期。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了,苏联提出让中国帮忙组织苏侨回国。中国爽快答应,东北就有两万苏侨被送回去。这一次,算是“好聚好散”。

第三次“消失”,就没那么体面了。五十年代末,中苏闹翻,1962年的“伊塔事件”里,苏联干脆煽动边民越境,大量俄罗斯族也跟着走了。很多人本来想留,却被迫走上那条路。

等尘埃落定,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只剩下1.6万人。为什么他们能留下?原因其实很现实:

一是深度融合。很多人已经在中国生活几代了,娶了中国媳妇,生了中国孩子。

二是情感认同。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他们觉得这里才是家,反倒对苏联没啥归属感。

三是现实考虑。在中国有稳定生活,谁愿意重新从零开始呢?

在我看来,这些留下的人,才是真正把“俄罗斯族”变成中国故事的人。

俄罗斯族的命运沉浮,完全是大国关系的缩影。沙俄扩张,他们涌入;白俄流亡,他们逃来;苏联召唤,他们回去;中苏交恶,他们被赶走。说白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常常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而是被历史的大浪推着走。

今天的哈尔滨,街头还留着一些俄式建筑,红砖白墙,圆顶教堂。你走进去喝一口格瓦斯,咬一口列巴,身边可能还能遇到会说带俄口音的东北大妈。

那些细节,就像历史的回声,提醒我们这里曾经有个民族,辉煌过,也消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