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讲解《道德经》版本三 遵循不同的道
发布时间:2025-09-04 02:05 浏览量:1
人会不停地去分别,不停地去跟他人做对比,不停地因为外界的环境和人产生想法,产生念头,进而产生行为,最后生生不息,我们的烦恼没有断过。
比方说,和家里的孩子,学习不如人家的孩子好,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可怎么办呐,学习这么差,这个时候我们的想法就产生了区别,所以你进而就会不停地去焦虑,担忧孩子的未来,甚至不甘心,会觉得委屈,凭什么我为孩子付出这么多,我这几年可什么都没干,天天陪着他,可是他的学习这么差,将来可怎么办?这个一个想法进而就产生了无数个想法哟。
那怎么孩子学习不好,就影响他本然的高贵吗?他学习不好,难道就影响他未来学习的样子吗?我们每天就是这样一件小事情,就可以产生无数个想法,那进而又想了,孩子的爸爸什么都不管,从来没教育过孩子,我怎么嫁给一个这样的人呢!从孩子的学习不好,又想到哪里去了,我当初我瞎了眼,因为孩子学习不好,最后你开始自怨自怜,甚至埋怨身边的每一个人,你的想法有一个动作,后面就会产生什么,万物啊,就变得越来越多呀。
那这只是一件事情,我们每天要发生的事情是不是无数件呐,我们的心,我们的认知,总是动来动去的,一动就产生了万物,最后我们被万物所淹没。
《道德经》当中总会讲到这个贵,说“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还有“以为天下贵”,什么样的思维叫贵呀?我们有讲过玄同,当你有了玄同的思维,“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故为天下贵。”什么样的思维叫贵呀?玄同,什么叫玄同啊?看万物都是平等的,当我们看万物是没有差别的,是平等的,故为天下贵呀。
所以我们用高贵的思维和认知,来看待自己,说我家里一无所有,但是不影响我坐在这里,是高贵的。你说我工作当中,没有领导赚得多,我也没有领导的能力强,但是不影响我是高贵的,我是超凡脱俗的。说我遇到这个人,我没有人家有文化,但是不影响我灵魂的高贵;我没有那个人开的车子好,但是不影响我高贵的品质。
这是一个人本然就有的东西,天然就存在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充满分别和欲望的眼光去看,你把自己的高贵就丢掉了呀。所以我们说一个人他的身上有一种贵气,这种贵气有的人说那不是因为他有钱吗?其实不是的,有人说那不是因为他能力强吗?不是,有钱和能力强带来的不叫贵气,叫傲慢之气,不是那个东西。
其实一个人的高贵不需要依仗任何东西,就是你可以从内在自然生起的,就像我们刚才这段话,如果我们听的进去,你坐在这里的时候,你感受到了这种高贵,那它就是你的。
为什么这段我们要讲这么长时间,想要告诉给大家什么呀,这就是道啊!道是平等的,看万物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他才贵。
那我们之所以不贵,就是因为不停地在分别呀,我这里不如他,他那里比我强,你整个人的状态没有办法平静。我们不停地在对这个世界,对自我在分别,所以你就产生了烦恼。
像我们昨天那位做老师的大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啊,不停地去分别啊,他认知不如我,他说的东西不对,我说这个东西应该做汤,他非要包饺子,他认知不行。
所以你不停去分别这个世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或者有人认为我都是错的,别人都是对的,一样,烦恼就来了。
世间万物生而高贵,本然就平等,没有任何差别,我们说不对,有差别,有差别的是现象。
举个例子,假设说我们现在在看一场演出,那前排的价格可能更贵一点,后排的价格相对就更便宜一点,假设说我此时此刻我坐在后排,我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呀,坐在前排看演出的人,人家花的钱怎么样?更多一点,所以他就坐前排啊。我坐后排,我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坐后排我可以纵观全场,是不是也挺好的呀,所以我不认为我跟他之间有什么差别啊?这个时候你心态是不是平衡的状态,是不是清净的状态啊?
可是如果反过来呢,凭什么他坐前排,不就是多花两个钱吗?有什么了不起的,你看他坐在那里都晃来晃去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钱呢,老天真是不长眼。你发现演出有没有看得进去啊,没有啊,你一直坐那评头论足,是不是心态不平和啊。
所以注意,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一个缩影啊,那我们别的事情,如果你总是用这种分别的思维,是不是自己没有办法获得平静啊?你会不停地去指指点点,有没有?这个人说话挺好听的,那个人说话说不明白,这个人挺招人喜欢,那个人真令人讨厌,我们不停地去分别,这个孩子挺好,那个孩子调皮捣蛋,那个孩子父母不怎么样,那个孩子的父母很有修养,你每天的心都用来干嘛了?是不是用来评判,用来分别呀。
你说这个时候谁的烦恼多呀,是不是自己的烦恼很多呀?所以当你不停地去评判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还贵吗?我们说那这不是个贱人思维嘛。
所以这种不分别,看待万物平等这个很重要,这是一种高贵的思维方式,它是道啊,它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看什么都一样,这种思维我们的内心可以保持平和,可以接纳,可以包容世间万物,我们就是很安静的坐在这里,很安静的立于天地之间,很平静的看待世间万物,什么都一样。
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来体会一下,比如说我走到哪一站,通常大家都会问我,比如说来到天津,嬛嬛她们就会问呐,说老师你看哪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呀?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啊,通常我会怎么说?都挺好啊。
我不是到天津这么说的,上一站成都也是这么说的,再上一站重庆也是这么说的,就是你看什么都很好,只不过好和好不同,是不是这样的?可能这个天津的好,他们把很多事情想的更周全,做的更有氛围;那可能别的地方的好,它是更简洁;有的地方的好可能是更热情,是不是都是好啊。
我们用这个思维,再看你身边的人呐,说这个人的好,是因为他能力很强啊;那个人的好,是因为他做事很细心啊;另外那个人的好,是因为他很踏实啊。是不是都是好啊,所以当你看一切,都很好,都挺好,都不错,这个时候你内心会生起什么?是不是幸福感就来了呀?
反之呢,如果你看什么都不好,能不能幸福啊,这一站准备的不充足啊,上一站总有很多遗漏的事情,这孩子学习还可以,但是这个平时真的不自律;说我爱人赚钱倒还行,他不顾家呀;说我这个倒是顾家,可以他不赚钱呐。所以你看到的都是不好,最后你就活在了什么,不好当中了。
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界,要学会心存美好。注意不是世界美好,是你的心的美好,你才能看到世界的美好,然后这种美好又怎么样,返回来了,滋养我们的心。
所以不要被世界所迷惑,不要被外面的世界所障碍,你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决定权在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心境,在我们自己的认知。
我们这三天是来改变什么的呀?改变我们的心境,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不是来改变世界的,也不是来改变你身边人的。
很多人学习的出发点是不是就错了呀?有的人非要把自己的爱人带过来一起学习,你心里默默的在干嘛,希望他变,希望他变,希望他能听懂,希望他能听懂。所以你在听课的时候,你一直在干嘛,你就观他这句话听没听进去,老师这句话明显是说他的嘛,最后你这是一无所获呀。
所以我们不是要改变世界,要来改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认知,改变我们的道。你有什么样的道啊,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所以我们从来不是期盼一件事情的结果,而是遵循什么样的道啊,你遵循了不同的道,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