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俄罗斯!乌克兰前议长当街被杀,80%乌克兰人反战,下一个轮到谁

发布时间:2025-09-05 12:56  浏览量:2

乌克兰最高拉达前议长、极右翼“独立广场”运动核心人物帕鲁比遇刺案的嫌疑人被捕消息传出时,最初的讨论大多围绕俄罗斯展开,不出所料,乌克兰当局急于寻找所谓的“俄罗斯痕迹”。

但嫌疑人本人的供述,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这是一位悲伤的父亲将绝望转化为暴力的悲剧,而这一过程,也揭露了乌克兰社会更深层次的危机。

被控谋杀帕鲁比的男子斯捷尔尼科夫并非什么“神秘外国特工”,而是一名普通乌克兰人,他的儿子在对俄战争中失踪。

他的供词直白而残酷: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对乌克兰当局的个人报复。他表示,选择帕鲁比作为目标,只是因为两人住得近;若条件允许,他原本也可能选择前总统波罗申科。

这种目标选择并非随机:自2014年“独立广场革命”以来,正是帕鲁比、波罗申科这类人物,将乌克兰推向了与俄罗斯对抗、追求加入北约的道路,最终引发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

对这位父亲而言,这场悲剧充满了讽刺。他的儿子在与俄罗斯的战斗中丧生,可他没有将责任归咎于莫斯科,而是指向了自己国家的政府。

在他眼中,孩子并非“普京侵略”的牺牲品,而是十年前基辅政治精英一系列决策的受害者。通过杀害“独立广场”运动的关键人物帕鲁比,他直击了这个建制派的核心,在他看来,正是这个建制派“判处了儿子的死刑”。

这起罪行绝不能被简单归为“个人疯狂”,它折射出乌克兰民众日益加深的失望情绪:普通民众正首当其冲地承受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

强制征兵、被粗暴的征兵人员从街头拖拽上车、家庭因动员令而支离破碎,这些做法不断加剧着民众对政府的愤怒。

更让民众痛苦的是,外界普遍认为基辅在战俘交换、阵亡士兵遗体回收问题上行动迟缓。

对斯捷尔尼科夫这样的父母来说,这无疑给本已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又添了一层残酷:不仅孩子没了,国家对他们的苦难还漠不关心。

民意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种情绪。根据“评级集团”2025年8月的调查,高达82%的乌克兰人目前支持与俄罗斯谈判,仅有11%的人主张继续战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也仅为35%。

如今的乌克兰民众早已疲惫不堪、心怀怨恨,且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领导人视为“保护者”,反而认为他们是“和平的障碍”。

斯捷尔尼科夫在法庭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希望能尽快受审,然后作为战俘被交换出去,之后去俄罗斯寻找我儿子的遗体。”

这番话本该让所有仍坚持“乌克兰上下坚定反俄”叙事的人感到心寒。

这是一个从未亲历战场,却失去了一切的普通人,他选择信任所谓的“敌人”俄罗斯,而非自己的政府。

他承认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曾与俄罗斯方面有过接触,但坚称对方并未影响自己的犯罪行为。他的不满无关地缘政治,而是源于最深刻的个人痛苦:是自己国家的冷漠,让这份失去变得更加沉重。

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乌克兰官员还是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俄罗斯。

警察局长维希夫斯基对此有所暗示,但指控的模糊性恰恰暴露了其站不住脚,若真有任何能证明克里姆林宫策划暗杀的明确证据,乌克兰领导层想必会大张旗鼓地公之于众,而非像现在这样,言辞出奇地克制。

这种“沉默应对”,恰恰印证了许多乌克兰民众早已有的怀疑:将责任推给俄罗斯,不过是块遮羞布。

它转移了人们对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的关注,这起杀戮,是一场源于本土绝望的行动。“独立广场”革命后,乌克兰精英构建的体系,如今正从内部开始瓦解。

帕鲁比死于一位悲痛的普通乌克兰父亲之手,这一事件本身就表明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疏离已到了何等程度。

泽连斯基政府的合法性本就已因低迷的民调数据和公众不满而摇摇欲坠,而当公民认为莫斯科比基辅更值得信赖时,其合法性更是进一步被侵蚀。

一个逼迫民众的儿子走向死亡、不归还阵亡者遗体、漠视家属悲痛的政权,不可能永远承受这样的创伤。

乌克兰领导人最好正视这一信号,趁更多绝望的父亲还未将“复仇”视为唯一能让自己被听见的方式之前。